艺术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生活 > 艺术人生

梅花芬芳报春早 六位楚剧梅花奖得主集体讲述楚剧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日前,《荆楚戏剧梅花访谈录(楚剧卷)》在湖北武汉创作完成。于盛乐、刘丹丽、彭青莲、夏青玲、詹春尧、余维刚六位楚剧梅花奖得主集体开讲,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故事,分享对楚剧传承发展的思考。

刘丹丽与于盛乐及其夫人涂崇华

《荆楚戏剧梅花访谈录》由湖北省荆楚戏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楚剧、歌剧表演艺术家刘丹丽策划发起,入选了湖北省社科联2023年度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重点活动项目。项目旨在系统性挖掘记录湖北各剧种梅花奖演员的艺术人生智慧,为湖北戏剧留下宝贵资料,为青年演员成长成才提供借鉴,为湖北戏剧普及传播提供丰富素材。项目第一期《楚剧卷》由刘丹丽带领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杰、王浩、刘江等团队成员完成,从策划、筹备到采访、编辑、制作完成,历时半年多。该卷以湖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本土剧种楚剧为切入点,采访了六位楚剧梅花奖演员,其中既有湖北第一位梅花奖获得者于盛乐,又有目前湖北最年轻的梅花奖获得者余维刚,老中青三代楚剧人集体开讲,展现了近六十年来的楚剧发展历程,也反映了楚剧薪火相传的勃勃生机。

刘丹丽与夏青玲

刘丹丽与彭青莲

楚剧名家、第3届梅花奖得主于盛乐说:“楚剧不能丢掉自己的灵魂,演员嗓子再好、扮相再好还不够,一定要有内在的东西。”他勉励青年演员“要有耐心、有定力”。楚剧、歌剧名家刘丹丽曾获第14届、第22届梅花奖,是全国少有的跨剧种的“二度梅”得主。她分享了自己转型成功的经验,建议青年演员“要不断地向不同剧种、不同流派学习”。第20届梅花奖得主彭青莲大胆改革声腔,被许多年轻观众称赞“楚剧声腔因彭青莲而美丽”,她说自己的初衷就是“希望我们楚剧能够赶上别人,能有广泛的观众群体”。第25届梅花奖得主夏青玲是一位非常全面的演员,她建议青年演员“不管沈(云陔)派、关(啸彬)派,都要学,要把各个流派的精华汇聚到自己身上,为我所用”。第26届梅花奖得主詹春尧不仅扎根舞台,还在推动戏曲进校园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希望“湖北的孩子都要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戏,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第30届梅花奖得主余维刚是楚剧新一代青年领军人才,他说“梅花奖既是光环,更是紧箍咒,时刻提醒我在舞台上做出很好的表率”。

刘丹丽与余维刚

刘丹丽与詹春尧

值得一提的是,楚剧首位梅花奖得主于盛乐今年已经74岁,去年还曾“中风”,他在夫人楚剧名家涂崇华的协助下接受了采访。他的讲述虽然语速缓慢,但思维非常清晰,讲到激动处甚至几次情不自禁地示范表演。这让《荆楚戏剧梅花访谈录》总策划刘丹丽和项目团队非常感动,惊叹“是艺术让于老师焕发了青春”,同时也坚定了加快项目进度的决心。刘丹丽表示,“这个项目非常有意义,也非常紧迫。许多艺术家年龄已经大了,身体不太好,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记录,很可能就会留下遗憾。要让这些艺术家在能说能演的时候,把他们想说的话、想传的艺留下来,这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刘丹丽与创作团队人员李杰、王浩、刘江

刘丹丽指导武汉大学学生

湖北省荆楚戏剧艺术研究院是楚剧、歌剧名家刘丹丽联合陆鸣、刘子微、胡和颜、周希正、陈常喜、邱玲、汪斌、彭阳、程丞等湖北各剧种各领域艺术名家共同发起,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民政厅核准成立的公益性戏剧研究机构。该院宗旨是挖掘湖北戏剧深厚历史,研究湖北戏剧丰硕成果,加快湖北戏剧人才培养,促进湖北对外传播,助力湖北戏剧传承发展。下一步,该院还将择机启动《荆楚戏剧梅花访谈录》京剧卷、汉剧卷等项目,并推出相关青年戏剧人才培养项目。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两位亲家网红老太太声名大噪 看了她们的艺术作品再尖叫!

下一篇从深圳到杭州,从生意人到画家,他的故事十分精彩!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