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秦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东至今朝鲜平壤,总长度约5000千米,素称“万里长城”。是世界伟大遗迹之一,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己达今甘肃的东南部。
战国时期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下侵扰,赵国、燕国、秦国都修筑了长城。 秦惠文王时,拔义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时,攻灭义渠。公元272年秦昭王下令修筑了战国秦长城,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 年)设置陇西郡,9 年后,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再建立北地郡。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所以甘肃是秦人的故乡,也是战国秦长城西头的起源地。但是,关于战国秦长城的具体起点,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一说在临洮洮河边上,也有人说在岷县境内。数百年来,围绕着战国秦长城,各种说法,令人扑朔迷离。
说到战国秦长城的起点,我们不得不提起两个重要地名,第一个就今天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二个为甘肃省定西市岷县。那么这两个地方,到底哪一个才是战国秦长城修筑的起点呢?
1、地理位置,古时旧称
今临洮县,古称狄道,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临洮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临洮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县,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以来,一直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
陇西郡
岷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因境内有岷山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南部。先秦时代,岷县地处秦国。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岷县进入秦国版图。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接受商鞅主张,“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承,凡三十一县”。今岷县就在其中。岷县因滨临洮水而称临挑县(史籍中临洮县名始见于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岷县地属陇西郡,是秦王朝的西部边地。
通过比对,今天的甘肃临洮县在战国时期不叫临洮,而为狄道。而岷县,在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叫临洮县。公元前239年正处于战国末期。今临洮县设县时为公元前384年到秦昭王(公元前280年)设陇西郡以来都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可见今临洮县设县时间早于今岷县,而且政治,军事意义明显强于岷县。在地理位置上看,岷县处于临洮县的南面。
临洮战国秦长城遗址
据史料记载当时陇西郡的郡治所在地为今临洮县,而战国秦长城修筑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在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开始越来越强大,不断掳掠秦国北部边境。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战斗力极强,经常突袭,而战国中前期的秦国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行动迟缓,很难抵御骑兵的掳掠袭击。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秦国在实行兵制改革的同时修筑“拒胡长城”,并派军驻守。所以战国秦长城的修建只能设置在郡治所在地也就是古狄道县,今临洮县的北面,而不是南面的今岷县来保卫郡治所在地狄道县。
2、出土战国时期秦国文物和实地考察为佐证
秦长城西端发现者之一,原临洮师范学校地理教师孙益民老师研究战国秦长城历时二十年之久,并收集整理了佐证战国秦长城起点为临洮的有力物证。秦斧,秦剑,带有绳纹的秦瓦当,还有秦砖头,彩陶等。并且通过孙益民老师的实地走访调查,绘制出的战国秦长城走向地图,于宋朝古代地图所绘制的战国秦长城走向完全一致。
1991年底,中、日合作分别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望长城》和《万里长城》,先后通过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东京广播公司播出,引发世界“长城热”。《望长城》第1集就是在秦长城西端起首地——临洮开拍的,孙益民作为重点采访对象,在片中介绍了自己多年来考察和研究临洮段秦长城的成果,指认了临洮县境内秦长城遗址和西端起首,展示了自己收藏的珍贵文物。他将秦长城与陇上历史名城临洮首次联系起来,通过真实画面传播给国内外的广大电视观众。近年来央视的纪录片《远方的家》长城内外,再次说明了战国秦长城的起点为现今临洮县新添乡三十里墩南坪望儿咀,古洮河之滨的杀王坡开始,途径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宁夏的西吉、固原、再转入甘肃的镇原、华池、环县,而入陕西的吴起县、榆林接壤燕、赵长城,与陕西北部的秦长城连接,这段长城全长5000公里,仅甘肃境内途经八县,长达800余公里。
临洮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根据专家考证,是战国后期秦昭王时所筑,比秦统一要早半个世纪。《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当时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西至洮河,东至陇山,陇南的大部分地区。为了证明临洮境内的长城是秦昭王时所筑,有关专家还对长城遗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进行鉴定,发现这些瓦的尺寸、纹饰都不同于秦汉时的瓦,是典型的战国瓦。临洮县长城坡一农民家里藏有一块瓦,长63厘米,大头宽53厘米,小头宽47厘米,是目前遗址中所发现的瓦中最大的一块秦瓦。
秦长城从历史角度来看,应该为早期战国时期秦昭王修筑的战国秦长城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遣大将蒙恬所修筑的秦始皇时期的长城,这两个时期所修筑的长城,合为秦长城。
中学历史课本上说,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里的秦长城是指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长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甘肃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在《史记》有关秦始皇修筑长城记载的后面,有段注解说道: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里,延袤万里,东入辽水。秦长城穿越在莽莽群山中,绵延横亘于中国北方,作为当时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它牢牢地守护着农耕区的安全。
岷县博物馆的副馆长刘虎林参加了第三次全国文物大普查,跑遍了岷县境内的文物点,他曾在岷县境内发现了一段秦长城遗址,而且这一遗址已经得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甘肃文物局专家组的认可。但刘虎林认为,秦统一全国后,战国秦长城肯定要往前延伸。不论是国力,还是政治军事形势都有这个条件。这时修筑的秦长城并不是一堵墙,而是一个完整防御体系,史书记载的“因河为塞”,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河流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天然隔离地带,在这类地方,只修建城墩,而不修筑城墙,人们利用河流内侧的堤岸为城,遇到沟口,或河岸低浅处才夯筑为塞。这或许就是人们鲜见秦长城墙体的缘故。
据1986年3月19日《甘肃日报》载,“我省文物工作队工作队经过7年多辛勤调查得出结论,秦始皇时,从岷县沿洮河沿至兰州,往东沿黄河南岸,修了一连串的城障,并无筑墙”。同时,他们还首次调查研究了汉代以后挖掘壕沟方式沿丝绸之路修建的“塞”,在全国学术界引起了震动。岷县洮河两岸发现的古城遗址,就是继承始皇防御工程而修建的汉代的“塞”。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羌人求守“陇西塞”,徙研种留何等于狄道、安故、临洮。这里的“塞”,那就是汉防羌的工程设施。洮河从跌马村以下,这一线不仅有秦汉遗址,而且有旧日的城堡。洮河临河设塞,五里三墩,十里一堡,皆屈指可数。
通过种种官方和民间的调查印证,都可以说明秦始皇时期的确在岷县修筑过防御工程,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早期长城的样子,是一些城障,塞,用来抵御当时西羌等少数民族对秦朝的入侵。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长城已经经过了改造,不仅具有防御性,而且有一定的攻击性能,修筑也更加的灵活,多变。
战国秦长城是战国时期秦国重要的国防工程,在修建长城的同时,秦国在长城沿线设郡置县,派兵戍守。还在长城沿线修筑了道路,这是给长城沿线运送军队和给养的道路,也是这一带最早的丝绸之路。例如临洮战国秦长城的修筑,对于拱卫陇西郡及保护由秦都咸阳通向西北重镇的通道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洮河以东的农业生产(河西为羌人所居), 并对于后世朝代的边防巩固也产生了重大的实际作用。
战国秦长城它勾连了燕、赵长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被后世效仿,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对于蒙恬修建的长城,并不只是一堵墙而已,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改造过的长城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长城的首要作用是预警。这些最高处的烽火台就是了望哨,为了提前预警,有些烽火台甚至远远突出于长城之外。在长城沿线,秦军修建了许多由坚固城墙围起的小城,这里是戍边军民的居所,也是长城工事上的战斗支撑点。在离开长城有一定距离的后方,秦军又修筑了屯军要塞,这些要塞既能够容纳众多的军队,又可以囤积大量后勤物资。在出击匈奴时,就成了大部队的前进基地,也是长城防线的战略纵深。有了这套体系,部队就避免了无依无靠的野战。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战国秦长城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曾起到了强大的军事防御作用,通过后世的不断改造和勾连,它不仅在军事起了重大作用,而且致使南北各民族、胡汉之间能够在长城沿线和平相处,并设立商榷,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可以说它又是一条民族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纽带,可见战国秦长城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繁荣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沧海桑田,时代更替,曾经为历史作出重要贡献的长城已经成为历史的旧迹,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但它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最伟大的建筑,是研究战国时代社会、历史、军事,特别是疆域和建筑工程的可靠实物资料。
下一篇: 陕西什么山最出名(陕西的山有哪些)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 2001 zhsh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华书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