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与不打?书画市场之假
|
|
|
|
|
|
|
理由,永远不能给这些缺少商业道德的人造假的理由和机会。
打假的前提
梁江:“假”的东西就是过街老鼠,还能不打,还能让它大摇大摆呀?“假画”的打与不打,似乎没有太多要讨论的疑问。现在问题的症结其实在于孰真孰假,真与假怎样才能区别,谁说了才能算数。换言之,打“假”是有前提的。
就现今的科技水平看,要想对一幅书画作品进行完全数据化、科学化的精密分析还是不可能的。当今书画鉴定活动中,主观成分较多,甚至占了主要,因此常常出现结论因人而异的情况。这就好比中医把脉,不同的医生便可能得出不同的判断。也正因为书画鉴定活动中的主观性、随意性特征,所以进行书画鉴定往往需从综合因素去考量,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多个专家诊断。对一件具体的书画作品,题材、风格、笔墨技法、画家印章、纸张装裱、流传的来龙去脉等因素都会影响鉴定结论。由于我国目前尚无一个法定的权威的鉴定机构,文博机构等专业领域专家的鉴定结论便具有较大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毕竟鉴定是一门学问,涉及许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不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应技能,当然无法胜任这项工作。书画鉴定需具备相关的专业资质才能进行,这一点,与律师执业要持律师证,会计要考资质证书的道理一样。
在目前的书画鉴定领域中,却有种种混乱。除了鉴定的主观性特征很强之外,“专家”并不需持执业证书。谁来判别“专家”的专业资质,真与假谁说了才算数呢?还有,不排除鉴定领域中也有如同股市中的操盘手,有医生一样收“红包”的现象。因此,书画鉴定领域首先需建立行业规范,首先需建立可信的判别真与假的机制。否则,打与不打,还只是无的放矢。
收藏谁予解惑
于学文:艺术鉴赏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问题,不仅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丰富的经验与阅历,才能掌握一个判断艺术作品真伪的标尺,而这绝非一时之功,所以真正的专家寥寥无几。这就直接导致书画市场和收藏界面临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能收到真画,进而才会有精力考虑如何保值进而升值的问题。于是,热衷于收藏作品之人有了疑虑,这种疑虑逐渐生为一种难以抉择的焦虑,干扰艺术市场自我调控职能的正常发挥。真画的阵地被假画占据,拍出玩笑一样的天价,原本就炒得炙热无比的艺术圈也就越发地“乱花渐坠迷人眼”起来。尽管已经有不少被仿冒的画家频频在书画界自行打假,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呼吁有关部门采取及时的措施,但情势并不乐观。因为我们还得提防不少专家被“利”蒙蔽,不惜记白当黑,指鹿为马,丧失专家的职业操守,无视自身的社会职责,用堂皇的“身份与理论”公然袒护那些“害群之马”。于是,出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笑谈也更不足为奇了。
虽然,书画作伪的现象由来已久,它一直在困扰着藏家,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惟有的问题。但我们应该看到:自古以来,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与它的原创性紧密相连,每一种艺术形式应该是特定观念的集结,代表着一个时代特定人群的审美心理,这是它应有的价值所在。现代人对于古画的作伪,并不能触及当时的情境和气息,更谈何文化?而单纯的技法模仿,怎会具备被一个时代铭记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画作伪”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利”字当头之下,有赖于谎言的一切在伤害了原创艺术家的精神和声誉,欺骗了藏家的购买初衷,但另一方面,也起到提醒这个艺术市场需要更为细致的管理规则的作用,让我们关注按压在繁荣之下 |
| | |
|
|
|
|
|
|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