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晰名家著录价升十数倍 但小心被有心者利用
“有著录的书画价格可以翻十倍甚至数十倍,市场认可其物有所值,但著录中也隐藏着不少陷阱”,一名行家透露,他在北京某场大型拍卖会的预展上发现,一件标明了四五处民国名家著录的清代大名家作品,看似与图录一模一样,其实只有行家们才知道,图录上是真品照片,而预展的作品有多处细微破绽。
但是这件拍品最后仍以数十万元价格成交,就是不懂行的买家轻信著录的结果。
复古风大盛引发著录潮
古代书画、近代书画成为市场热点之后,市场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收藏者与以往只看大名头相比,更注重书画的著录、出处、流传有序,而有显赫著录的作品更是深得买家之心,价格动辄上涨十数倍或数十倍。不少行家认为,这是收藏者随着收藏市场的成熟逐渐提高鉴赏眼光、注重学术研究的表现,著录使作品身价大涨是市场必然的结果。
著录在古代、近代书画中主要指藏家收藏并以文字方式登记的文献,或收录在宫廷中,有记录在案的档案。
广州艺拍牟翔认为,著录对于古代、近代书画来说尤为重要,主要是因为古代、近代的著录普遍可信,参考性强。旧时的收藏者做著录只为记录所收藏书画作品,并不参与买卖交易,其中没有掺入利益因素,所以能够排除蓄意造假的可能性,最多也就存在着偶尔走眼的情况;特别是大名家如广东大藏家叶恭绰、梁清标的藏品,其真实性较为可靠。
因此,当“复古风”大盛时,以《写生珍禽图》为代表的著录清晰、流传有序的名作就获得市场追捧,并拍出6171.2万元的天价。
依赖外在附加品 踏入陷阱不自知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强调,过分依赖书画的外在附加值有可能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著录仅仅是鉴定一件作品的参考辅助,重点还是要看画本身的信息,从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综合判断。
市场上部分收藏者却因此走向极端或踏入了陷阱。市场行家田林洲发现,有的造假者根据著录“针对性”造假。比如古代曾有名家著录提及到某件藏品,特别是至今已经散佚不可寻的,更是造假者最为喜欢臆造的对象。他们制作了假画后,还根据著录上所描绘的印章,伪造不同时代的印章加盖在假画上,力求与著录可以对上号。
另一种情况是造假者根据历代有多种著录的真品造假,在拍卖会上试图鱼龙混杂。一般他们会在图录上用上真品的图片,下面注明真品的历代著录,一些普通买家对著录深信不疑,趋之若鹜;只有行家能发现预展的拍品与图录上图片存在细微的差别。田林洲发现,这种假画往往不只一张,可能是造假者考虑到成本问题,并且认为市场很难出现“撞包”现象而制造出来的“多胞胎”。因此,这种“巧妙”造假的产品拍卖定价都不低,动辄数十万元。
田林洲分析说,万一买下这种赝品后,在市场上见到其他一模一样的东西,也会立即否定别人,而坚信自己的东西是真品。他认为,不看画本身而偏信外在的附加值,这样的买家往往踏入重重雷区而不自知。 文/记者林琳
标签: 为何 假画 档案是真 买来 却是 专家提醒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 书画鉴定五大依据 如何识破“老瓶装新酒”
- 档案是真 买来为何却是假画? 专家提醒
- 文物鉴定不能仅凭感觉 鉴定方法应与时俱进
- 著名画家 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蒲华作品真伪鉴别
- 具有神奇艺术魅力的伟大画家虚谷作品真伪鉴别
- 高贵的朦胧 在拍场上抽象绘画的价值认定
- “造假盛,识假衰”解析名家书画售假招术大全
- 艺术品秋拍3看门道 书画投资:细节决定成败
- 名家特型书画之:课徒与练笔手稿类造假成品辨识
- 书画“相对克隆”造假法:“画面拼凑”辨识
- 文房四宝“管毫”之鉴:首看材质与刻款
- 程十发作品《少女与鹿》辨伪
- 收藏扬州八怪书画要慎重 民间藏品假多真少
- 书画“全部代笔”之成品辨识 了解背景敏锐判断
- 造假最多也最泛滥 郑板桥书画的辨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