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底线是非营利性
在记者采访时,许多专家异口同声地指出一个问题:现在许多民营美术馆,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许多实际上是变相的画廊或展览馆。这是民营美术馆热背后的最大隐忧。
张江现代艺术馆馆长李旭认为,经营美术馆是一种有国际规则的游戏,不能搞“中国特色”。因为,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章程对美术馆作了明确的定义(资料链接: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与职业道德准则的相关规定)。
根据章程的定义,真正的美术馆(art museam)是博物馆中与视觉艺术有关的分支,其基本要求是要有相当水准的藏品,一开馆就要有藏品;还有就是承担公共教育的社会责任,有藏品的固定陈列;然后才是举办各种展览、活动。这个国际规则决定了,美术馆是非常昂贵的游戏:一旦开门就是对社会公众的承诺,就要持续投入,考核美术馆运营的硬指标,是藏品要24小时365天不间断的恒温恒湿保存,展览需要场地、照明与通风;而软指标则是展览,从策划到布展、宣传,也要花钱。
确实,美术馆事业在国际上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仅以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为例,馆长费大为曾向记者透露,为了确保中心的展览效果,艺术馆的展厅采用了日光与人工照明结合设计,光艺术中心的硬件投资就达上亿元,而以“85新潮”为主题的开幕展,由于展品大量动用了海外藏家与机构的收藏,投入逾200万元。而艺术中心每年的运营费用,高达上千万元。这足以印证李旭的说法,美术馆是一种昂贵的游戏。
不仅如此,李旭认为更重要的是,按照ICOM所公布的职业道德准则,美术馆只能是非营利性的机构。把美术馆看作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错误的,美术馆就是文化事业而不是产业。因此,李旭认为,当前的美术馆热是一种变异,积极地说是蓬勃发展,消极地说是乱象横生。大多数关于美术馆的说法,包括各类媒体的报道都是错误的。李旭还指出,对照ICOM的定义,目前中国官方美术馆中只有中国美术馆已经有藏品、有固定陈列,上海美术馆受限于场地还没有固定陈列,而民营美术馆中基本都没有固定陈列,大多数美术馆还没有藏品,只能叫艺术馆、展览馆。从这个角度看,美术馆热带来的专业化进程值得肯定,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靠艺术基金养非营利美术馆?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画廊界也有人打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老板郑林向记者透露,他目前正忙于为2007年11月奠基动工的当代美术馆四处奔波。他表示,这个由他们自己投资建设的美术馆,目标是办成能与国际当代艺术机构对接的市级美术馆。按照他们的计划,美术馆的建筑面积达6500平米,
虽然在艺术品收藏与交易中大获成功,但郑林认为,艺术市场与艺术实验有时间差,今天在艺术市场火爆的艺术家只是昨天获得成功并在今天得到认可的艺术家,而明天在艺术市场能够火爆的艺术家,则取决于今天的艺术实验。因此,他认为需要向艺术家提供非营利的实验空间。而他筹建的美术馆则必须完全是非营利的。
那么,如何来确保这个美术馆未来的永续经营?他打算建立一个资金规模达到2亿元的基金,来支撑美术馆。他认为,美术馆的资金来源包括:一、向政府争取,北京市政府有每年5个亿的项目资金;二、向国际艺术基金会申请项目;三、向企业寻求赞助;四、基金的支持。而其中能提供长期稳定支持的,就是基金。他甚至对基金的运作也有了规划:50%用于艺术品收藏;50%交给专业人员从事金融投资。
陈家刚,成都上河美术馆的创办人,第一批私立美术馆的尝试者和失败者,对于美术馆投资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他说:“无论是过去我们那一批倒下的私立美术馆还是现在正在经营的第二代私立美术馆,关键其实不是钱的问题,根本在于制度问题。建美术馆,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公共艺术事业的投入。”
沈其斌也指出,中国的私立美术馆依托的是资本,因此,企业存,则馆存;企业亡,则馆亡。然而,西方的私立美术馆则依托的是体制,是完善的体系,所以它们能长久持续的经营下去。
李旭则呼吁通过立法来明确美术馆的法律地位。他指出,关于美术馆的投资主体,国家没有相关法律,因此亟需一个博物馆法,来确定美术馆的法律环境,确定投资者、营运者、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此外,政策法规的不健全让一些人钻了漏洞,有必要检查我们的政策法规在美术馆注册时是否起作用?那些投资人是否履行对社会的承诺?
记者注意到,业内人士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提到,中国的美术馆事业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与艺术事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包括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形成美术馆的多元投资体系与资金保障制度;形成美术馆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政府主导、民间支持的艺术基金会制度与艺术赞助、捐助制度。这才是中国美术馆建设健康又繁荣的根本。文/邱家和、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