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动物“毛绣”的工艺美术品店
庐浮宫内的油画超市
七到八年收回成本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曾经贫穷落后的深圳布吉大芬村,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创造了占领全世界60%油画市场的奇迹。大芬油画村现在拥有美术产业经营门店近700家,画家、画工3000余人,年出口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一个集生产、展示、交易、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基地初步成型。大芬油画村从油画、画框的生产,到油画原料、画框木材的供应,再到油画产品的托运、快递,产业链条已十分完备。其成功在于改变了传统油画的创作方式——将个人的创作变成了流水线式的集体创作,把艺术品创作变成了生产加工,以此批量生产。大芬油画产业的崛起带动了整个村子的经济腾飞,也提升了深圳文化产业的整体地位,近年来大芬油画村先后被国家文化部等机构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版权兴业示范基地”、“深圳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02年,李国兴进入大芬村开设了“国兴画行”,在大芬村的几年中,他与当地政府探讨、分析村子艺术产业发展状况,为村子出谋划策,也深入了解了当地艺术产业化的过程。2004年前后,当地从事油画经营的店铺多是十几二十平方米的小门面,李国兴与村政府协商,将一栋烂尾楼利用“套资”的模式改建装修成油画交易市场并出租,大获成功。2005年冬,李国兴创办了深圳市吉芬庐浮宫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为大芬油画村的美术产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聚集了中央、广州、浙江、鲁迅美院等50多名原创画家在吉芬庐浮宫内设立个人工作室,同时也进驻了多家油画公司和画廊。
大芬村的产业模式如今被李国兴成功地移植到北京,在香港长达7年担任艺术总监、美术设计师的经历以及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多年的摸爬滚打,都让李国兴敏锐地意识到,只有产业化、规模化才能产生更高利润。中国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经济发展催热了艺术品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大量“美协”以外的画家缺少能安心搞创作的原创基地,很多美术工作者甚至无法求得温饱,创作动力不足。如何整合有效资源、设立产业基地、合理分配利润、鼓励更多美术工作者从事创作都是中国美术产业化进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大企业资本的介入能加快整合中国美术资源的步伐,也能使企业成为未来获利的赢家。以北京庐浮宫为例,投资方对整个的租金收入测算是每年2000万元左右,收回成本大约需要7至8年时间。届时,艺术市场将更加成熟,企业将得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回报。
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梵高”
哪里有利润,哪里就会有资本进入,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法则。1.6亿元的投资如何获得高效的回报,以什么样的市场定位求得生存都是北京庐浮宫管理者思考的问题。集美老总赵建国告诉记者,北京庐浮宫打造的是“泛家居”概念,作为家居行业产业链的延伸,与集美现在主营家居行业构成配套产业。
李国兴也表示,艺术超市主要经营“商品画”,与高端收藏品不同,它面向日益增长的大众消费群体。普通市民现在是艺术品的最大需求群体,据业内人士分析,其所占市场份额完全可以与高端艺术品相抗衡,而且有巨大增长空间。在北京庐浮宫油画超市内,记者看到,大部分作品都是适应大众审美需求的,风景、人物肖像、动物等,价格从50元到10万元都有,但两三千元的作品相对居多。
用李国兴的话来说,商品画走的是装饰家居的路线,不夸张,不超前,与老百姓想要的、能理解的相吻合。来自生活的艺术品就是好的产品,就能适应市场,就能生存。很多画家把自己想象成梵高,画得脱离现实、甚至连自己都无法理解,这种非唯美的东西如何能推广到市场上?又跟谁分享呢?“我们签约了200多位画家,收了6000多幅作品。我们给签约画家提供物质保证,公司按照20%左右的销售比例分成。我们选择画家的要求就是市场化,根据市场需求的反馈,我们规定画家创作内容,从源头上保证了作品的销售前景。因为我们的初衷就是做产业平台,而非远离大众的纯艺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