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商业化
艺术、艺术家
面对市场的尴尬
继郎朗和李云迪之后,章子怡也在2007年加入“香港优才计划”,他们只要在香港住满7年,就可以成为永久居民,拥有所有香港居民可以享受的优惠待遇。事实上,“优才计划”对郎朗、李云迪这样的天才艺术家,更多的吸引力体现在香港身份证独具的优势上,即在许多欧美国家获得免签资格。在如今商业演出和活动成为中国大陆艺术人士重要的工作内容后,中国大陆护照必须经历办理各种签证手续的过程,无疑成为时间、效率和财富的羁绊。
摆脱这一羁绊的好处显而易见:刚刚以1.5亿元人民币在纽约购置一处豪宅的郎爸透露,郎朗现在一年要接150场演出,“小的演出不去,推不掉的大型的演出才会参加”。面对过于商业化的指责,郎朗说:“我不反对古典音乐商业化,因为这样可以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李云迪则说:“有的人认为商业化是对古典音乐的推广,但是他们无法保证推广给大众的是不是最好的古典音乐。目前古典音乐家被包装得越来越商业化,有的是个人意愿,有的是唱片公司的计划。”
平心而论,郎朗、李云迪、吕思清等一批天才艺术家商业化包装的成果不可否认,市场化的运作,确实推动了古典音乐的普及,让更多的普通人走进音乐厅,开始学着欣赏古典音乐。但是否真能“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国际先驱导报》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古典音乐已经失去了它的影响力,再也燃不起公众想象力的火焰……商业化的运作败坏了其艺术上的发展,这使得古典音乐身处一个尴尬境地。”
不只音乐领域,在美术、雕塑界,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全盘商业化包装也大行其道。艺术品经纪人的不断涌现,甚至将艺术界带入了一种“类娱乐业”的尴尬境地。北京一家著名画廊的老板有句“经营之道”流传甚广:“我用买黄土的价格买黄金,用卖黄金的价格卖黄土。”
现在,北京、上海等地知名画廊的老板,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到各大艺术院校、艺术展上寻找新面孔,找到值得包装的艺术创作者后,以低廉的价格与其签约,收购其未来3到5年的所有画作,然后在画展或小型拍卖会上通过包装抬高价格。知名韩国艺术经纪人韩之演代理的80后艺术家陈微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已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台湾等地举办了8次国际性展览。而与其同等水平但没有经纪人的艺术创作者,却可能连开办个展的机会都没有。
艺术市场的严酷就在于,如果一个艺术创作者得不到市场,甚至得不到经纪人的认可,他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将不再是“能否成功”,而是“生存”。自2007年7月至今持续了近半年的“宋庄房产纠纷事件”让人们看到了艺术家光鲜面具背后的悲哀——艺术究竟是彻底依附、臣服于市场化的商业包装,以期迅速取得世俗的成功,还是坚持走纯粹的精神救赎之路,是摆在大多数艺术家面前最现实的抉择。作者:张颖 张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