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元一次!4万元二次!4万元三次!” 拍卖师一锤定音,唐先生也放下了手中的牌子,“应该有人出更高的价钱啊。”唐先生有些郁闷。
是的,虽然最终以4万元人民币拍下了台上的那件藏品,但唐先生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唐先生的真实身份和他身边的那些竞拍人不同,他其实就是组织这次拍卖会的某拍卖公司的一名员工,他参与竞拍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抬高人气和价格。他是个“托儿”,火热拍卖市场中的助燃剂。
虚增成交价
今天的拍卖结果显然很糟糕。
唐先生所在公司的一家客户带来了13件藏品,在会场上拍出了6件,可当客户满心欢喜地来收钱的时候,公司告诉客户实际上一件也没有真正拍出去,当时现场竞拍人实际上是拍卖公司自己安排的,客户只好带着自己的13件藏品打道回府。
“虽然没有实际交易量,但至少我们把藏品的价格抬上去了。”唐先生告诉记者,那件他用4万元“拍”下来的藏品,已经有了价格记录,下次再拍就可以以5万元起价。
“藏品一件没拍出去,客户一旦翻脸起诉你们作假怎么办?”记者问。 唐先生说不用担心,一旦打起官司,拍卖公司可以把责任推给“参拍人”。至于那个“参拍人”,谁还找得到?目前法律对参拍人还缺乏约束。虽然藏家亏了,但拍卖公司却赚了。唐先生说,举行一次这样的大型拍卖会,拍卖目录整版广告2000元,半版1000元,保管费每件平均1000元,即使不算成交后10%的佣金,仅印刷目录和保管费,拍卖公司拍卖1000件拍品就可以赚100万元以上。
而作假也并不止于唐先生这样的小把戏。
河南的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些拍卖公司为达成交易,会迁就买卖双方的暗箱操作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虚增成交价。具体做法是,委托方、买受方、拍卖方按事先约定“真实”成交价和“真实”佣金,比如约定拍品的落槌价为1000万元,再加10%的佣金,最终成交价为1100万元。此后,拍卖就进入了表演阶段,拍卖师会再虚叫到1800万元落槌,加上10%的佣金,最终成交价变成1980万元。但是这个价钱是给别人看的,不会按这个价钱进行结算。
夏志峰多年来一直对拍卖场的这股歪风痛心疾首,夏是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站长、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这些不规范的操作会使得更好的拍品和更大的买家都向拍卖公司集聚,而拍卖公司的佣金也就越赚越多。”
不仅如此,按《拍卖法》规定,拍卖公司不允许拍卖属于拍卖公司的物品,但还是有许多拍卖公司在拍卖之前,想方设法将藏品的所有权先归到自己名下,这样,拍卖公司可以差价、佣金一起赚。
背后的炒作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被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各地古玩文物交易也是红红火火,收藏正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中国内地最“火”的投资方式之一。《收藏》杂志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近万家,各类专题和系列收藏500多项,3000万收藏者热衷此道,约占全国人口的3%。收藏品市场交易额庞大,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地下交易更是无法统计。
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书记许天申说,文物艺术品升值的潜力非常大,拍卖市场上基本上是一年升值30%至50%,有些文物过两年再拍,升值一倍,这种情况刺激了很多资金投资这个领域。目前非常多的藏品在国内拍卖会上屡屡拍出“天价”,而这些价格的人造痕迹明显。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