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历来是一种依靠经验的“眼学”,但是随着当代书画市场的大规模兴起,传统的鉴定方法似乎有些失效——哪怕是一群权威专家共同认定的真迹,如果画家本人高喊一声:“这不是我画的”,市场信心也会随之动摇。
在当今的市场上,画家的类似做法屡见不鲜。创作者、经营者、鉴定者都已不再权威,传统鉴定方法镇不住今天的市场了吗?前不久,一位一直力主通过专业保真机构解决当代书画真伪鉴定问题的业内人士提出观点:
就目前书画市场现状而言
传统鉴定方式等于零
从法律层面看,目前的书画鉴定没有法律效力。到个别鉴定机构,你出钱少可能告诉你是假的,而出钱多就可能开出真迹鉴定证书。而一件作品,即使由多位权威专家鉴定为真迹,画家本人一句“我没画过”就让作品失去了价值。画家的否认成为随时将鉴定结果清零的“必杀技”。在书画界出现过多次关于一件作品认定发生争议的情况,也有过花上千万元买到一件作品后遭画家本人否认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受损失的就只能是收藏家。
虽然不能简单否定传统鉴定的作用,但是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收藏市场对于打假比较暧昧,有的观点就认为书画市场不应该打假,认为这是书画市场的传统。实际上,古代的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的书画市场,书画也不是一般大众所能接触的。古时的仿,更多的是出于喜欢,是爱好,并不是为了卖钱。而现在的书画造假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到市场上去混水摸鱼牟利的。时代不同了,收藏与市场的要求也不同了,因此打假是必然要求。打假的结果是使市场规范,收藏者受到保护,国家增加税收,艺术家素养得到提升……肯定是件好事,而传统鉴定方法显然滞后于新的市场要求。
现在有人说“对当代书画来说,传统鉴定方式等于零”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中国古代书画研究所面对的画家是经过历史很长时间的筛选和沉淀下来的,也就几百位,而大量当代画家正处在创作期,面对这样庞大的群体用传统方法进行真伪鉴定确实比较困难。不过这个观点也不算太新鲜,吴冠中、韩美林都有过“笔墨等于零”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是基于技术上的,同时说明艺术发展有它不断变化的一面。但是,因为这种变化否定传统鉴定方式也不足取,比如说对于传统技法的中国书画,你通过看笔墨功力是可以做出鉴定的,对于一般收藏,这种鉴定比较符合审美习惯,也比较有效。为什么传统鉴定方式对于中国书画市场失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