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大为在展览现场做导览
——专访尤伦斯艺术中心馆长费大为
●2003年开始的市场热,是全球化现象,在所有艺术品市场都大涨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的飙升最突出,因此出现了人为操纵,把价格顶上去。虽然这样的现象是少数,但很瞩目,还扩散到对当代艺术的整体评价。
●许多机构携数亿美元,一个艺术家就投入几百万美元,在3-5年内有目标、有策略、有组织地在运作。
以“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为开幕展的尤伦斯艺术中心,一方面试图为中国当代艺术追本溯源,另一方面又强调中心是非盈利的艺术机构,要保护中国当代艺术免受市场的影响。近日,馆长费大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就中国当代艺术与市场的敏感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如何看待当代艺术断层现象
上海证券报:你怎么看待中国当代艺术中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断层现象?
费大为:上世纪80年代末,80年代的精英主义文化、前卫艺术运动、吸收西方文化的追求全面破产,这是出现断层的外部原因;而内部原因是80年代的艺术运动包含着对现代化的误解,内部的不同倾向沉渣泛起,如民族主义、新保守主义等。但是,85期间崛起的新一代艺术家再也不可能与新中国第一代的艺术家走一条路,他们继续走艺术开创的路,90年代上半期出现了圆明园画家村,尝试行为艺术、政治波普、顽世现实主义等,后两者都明确否定了85运动的精英主义,也把85运动开始的艺术本体论的探索停下来了,回到批判现实主义。他们还有策略上的考虑:一是市场运作;一是求助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求得合法性地位的幌子,实际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完全投入了市场的怀抱。
费大为:90年代作品的市场实际上最近几年才完全起来。80年代的艺术家,有的继续在走非市场的路,虽然有回顾,但比较零散。80年代起领袖作用的栗宪庭、高明潞也经常发表一些重要言论,但却被吞没了。我们的展厅里有85时期中国艺术家的一句话:中国的艺术家除了没有钱、没有大的工作室,什么都有。现在的艺术环境则完全颠倒过来了。2003年开始的市场热,是全球化现象,在所有艺术品市场都大涨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的飙升最突出,因此出现了人为操纵,把价格顶上去。虽然这样的现象是少数,但很瞩目,还扩散到对当代艺术的整体评价。2006年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许多机构携数亿美元,一个艺术家就投入几百万美元,在3-5年内有目标、有策略、有组织地在运作。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中国的机构,情况各有不同,如蓬皮杜艺术中心,完全是政府项目,资金来源、如何注册、运作、监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政策法规还要完备,要研究怎样避免资金利用美术馆洗钱。
尤伦斯藏品不会再流向拍场
上海证券报:今年春拍有尤伦斯抛售中国当代艺术藏品的传闻,对此你有何说明?
费大为:我们的收藏是不卖的,过去、今天不卖,将来也不会卖。今年春拍在拍卖场上确实投放了50件,这是一个例外,是为了调整藏品,提高收藏质量。当然,拍卖行在接受这些拍品时有商业条件,那就是要搭上一些市场紧俏的作品。这50件作品都是我亲自过目的,我知道这个事件的严重性和后果。2002年9月我接手负责尤伦斯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过去藏品主要来自画廊,我接手后就想到,要通过某种途径对藏品作调整。我对拍卖市场并不关心,因为拍卖行情与我们的工作没关系,我们不会根据拍卖价格的高低来选择藏品。我们建设尤伦斯艺术中心,投入了一亿元人民币。这次的展览,除了20%的展品是我们的藏品,大多向国际美术馆、藏家和艺术家借展,所以开支将近600万元。我们正在尝试办一个非盈利的国际平台,希望让艺术家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自由地创作,保护他们免受艺术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