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宠儿?很多人想到的是这些名字: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这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左右着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行情风云,动辄千万的售价也令许多后进的艺术家羡慕与仰视。
15年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国内大众的旺盛需求和海外藏家的觊觎下,在曲折中前进,呈螺旋式上升,也留下了不少隐忧与问题。日渐强势的拍卖机构越过画廊和艺术经纪人,直接在以投机为目的的市场和急于致富的艺术家之间搭起平台,形成了所谓“中国式拍卖”的独特现象。
在利益的驱动和资本的指挥棒下,这种畸形的拍卖方式助长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功利心,使得在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人的身后,刻意为之的波普艺术、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和极端颓废的玩世现实主义画风甚嚣尘上,远离了中国社会现实与艺术家的内心,成为拍卖市场的献媚者与艺术俘虏。
拍卖机构越级埋下隐患
近日,著名艺术品收藏家林少蔚在其博客上疾呼:“拍卖市场正在形成对艺术的霸权!”他认为,艺术品市场应该有多层次的结构:画家主攻创作,不直接接触市场,以保持艺术作品的独立精神;画廊负责与画家签约,将其作品出售给收藏家;拍卖行则从画廊、收藏家处获取艺术品并拍卖出去;各类艺博会为画廊提供展示的平台;还有一些中介机构提供包括艺术品评估与鉴定、艺术品市场指数等资讯服务。而现在的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现状是:拍卖机构大包大揽,跨过中间的画廊、经纪人和收藏家,直接向艺术家收取作品拍卖,并通过提醒和暗示,将市场需求信号发送给艺术家,从而引导或控制他们的创作倾向。
林少蔚认为这种拍卖机构影响艺术创作的危险风气是近15年来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不健康发展的结果。记者就此问题采访艺术评论家王南溟,他指出,在艺术品市场中,画廊是一级市场,拍卖是二级市场。但在我国的实际发展中,两者的主次位置却颠倒了:“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在中国始终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所以一说到艺术市场,公众的眼里只有拍卖行,而不是画廊、艺术中心、美术馆和基金会等。”他认为,这种情况导致拍卖机构单方面发达,画廊等非常落后,形成了“只有老鼠没有猫”的局面,使艺术品价格容易被操纵,艺术家创作风向也受到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