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油画作品欣赏
(
◇
陈逸飞简介 ◇ )
油画作品《占领总统府》创作于1977年,那时一个文化思维封闭、艺术气氛单薄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年轻人心底的艺术火苗熄灭了,而在剩下为数不多而又百折不回的艺术痴迷者中间,却蕴藏着一些极具实力的真正的艺术家,只要稍有机遇,就会脱颖而出,大放光彩。陈逸飞和魏景山就是其中的代表。陈逸飞从小就在周围寻找着与艺术有关的点滴信息,美术入门画、连环画、苏联电影都是他的教材。进入美术学校之后更加如鱼得水,勤奋刻苦。宿舍有严格的作息时间,但他在熄灯之后还要悄悄溜到素描教室里去用功。我完全能够想象当时那种用功劲头。由于周围的艺术信息单调,唯一倡导的是以苏联为范本的写实主义,陈逸飞白天黑夜的把素描的基本功打的非常结实,在俄罗斯写实主义油画技法中找到了足以滋养长大的技术性基础,这是时代给他的第一步推动。
陈逸飞在美校大学部毕业后正好遇到“文革”。环境迫使他和年轻的同伴们不得不放弃典雅的艺术之梦,投身于强烈的社会震荡之中。陈逸飞在街头画巨幅宣传画,考察并描绘黄河流域,创作了一系列表现革命实践和革命人物的作品。他的这些实践,相对于当时的社会需要而言,在艺术上有点过于讲究,但他也因此奠定了创作大幅油画的气度和能力,而且由于英雄主义的熏陶,使他今后一直保持着浪漫主义的风韵、雕塑般的凸现能力和删繁就简的聚焦水平。
《占领总统府》的另一个创作者是出生于1943年的油画家魏景山。魏景山为浙江宁波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魏景山具有与陈逸飞差不多的经历。生命中承受着太多的革命运动,社会的政治空气导致了一切向苏联看齐的现象。红光亮、高全大是最典型的时代的象征。勤奋的魏景山在学生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具像写实的基础,从俄罗斯巡回画派引进的高级灰调配色,灵活地在他的画面上得到了体现。
《占领总统府》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弘。画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纪念碑的意义,当著名画家王琦谈到这幅作品时说:“当时,深为其坚实的素描基本功、鲜明强烈的色彩感、严谨的造型能力、把握宏大场面的群体构图以及表达不同人物的生动形态与神态的艺术技巧所吸引”。这种评论为专家的言语,一件伟大的作品想要长久的在美术史上流传,还不能单单凭借专家的肯定。《占领总统府》对于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力量而言除了其绘画语言上的纯形式美外,更多的是其中传统的“叙述性”在起作用。象美术史上夸赞乔托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一样,陈逸飞和魏景山画的《占领总统府》,也是一部感人、悲壮的人民革命的大故事。当下在很多人批判创作上的主旋律的时候,我以为这幅力作就可以推挡住所有的理由。作品中笔笔见力度,风格松弛豪爽,但又能使人感觉到一种平静与唯美。作品具有高贵又平民的精神风味。这一切可能都源自二位作者都来自上海的缘故。是上海使他们在很不正常的时代气氛中打下良好的艺术基础成为可能。作为一座曾经是中国最西化的大都市,至少在他们二人的童年时代还余风尤存。街市间的生态秩序与油画艺术的生存环境有不少相通之处,而说不定在哪一座房舍里还可寻找到深受欧洲文化陶冶的美术家,更重要的是综合文化信息,点点滴滴不绝如缕,或许是音乐,或许是电影,或许是书籍,或许是教堂的钟声,或许是都市化了的古典文学,以一种包围的态势浸润着成长期的青年,正是这一切,使他们无论是进行写实的基础训练,还是浪漫的理想追求都能达到一个高标准。
具体谈到《占领总统府》的画面上,除了俄罗斯的写实主义油画技法之外,好像还隐藏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想来这些他们二人也不一定会察觉到,只有历史会不含偏见的记录。如果要解释的话,也只能去谈这大上海地域的特殊环境了,如果拿《占领总统府》这幅油画与法国画家德拉克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相比较的话,人们会发现某些共有的东西在里面。而或有一种图式的师承关系。《占领总统府》跳出当时一统天下的构图法则,突破旧规,也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舞台剧的布景形式也可以在欧洲体系中找到来源。借鉴在学习阶段很是正常的,当一件作品成熟时,他是站在了一个时代之上,历史之上。谈到陈逸飞80年代赴美后画坛上的巨大成功,不能不说在创作《占领总统府》时所打下的基础,不能不谈受到“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结业的余云阶的指导。也不能不顾上海这个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
陈逸飞的成名作《占领总统府(1976)》追求火辣辣的原生形态的真实感,把优秀习作方能达到的写实程度第一次搬上了大型历史画,
整幅画将视点集中在那名胸挂冲锋枪的升旗战士和那面冉冉上升迎风飘扬的红旗上。飘荡在半空的红旗使画面充满动感,
预示着一个伟大新时代即将来临。这幅画气势磅礴, 结构紧凑,
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幅作品可说是新中国油画中难得一见的大气之作。
《黄河颂》(1972),画面上是一位持枪挺立的威武雄壮的战士,
配以苍莽的河山和低飞的群雁作背景,完满地构成了一个诗意葱茏的壮阔的艺术境界。
1979 年陈逸飞创作了油画《踱步》( 现纽约私人收藏) ,
主题是反思中国近代史、表现民主和人文思想。画家自己面对画面,
仿佛一卷卷胶片组成的真实形象在他身外延伸、呈示。美国《艺术新闻》杂志评价其作品“焦黑尖锐, 写实而意境深远,
有气势而专业”。这展露了陈逸飞被西方接纳的一线曙光。这幅油画是陈逸飞步入国际画坛的起点,
也预示着陈逸飞画风的深刻转变和思想心态的深刻转折。
1985年,他的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
1985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使他真正暴得大名。
陈逸飞的作品蕴含了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他有一组作品是音乐题材的肖像:《大提琴手》(1983,
现哈默收藏)、《钢琴手》(1984)、《中提琴手》(1988)、《长笛手》(
1987)。画家把自己所画的人物置于空旷背景上的雕塑,其造型力度异常扎实、完美,技巧近乎炉火纯青。他采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技法描摹的现代、高贵、优雅的西方美人画面形成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微妙的呼应关系。画面有旋律感,
构图及人物处理有现代感, 背景大胆启用黑色, 给人无穷的想象。
陈逸飞的另一组作品是江南水乡:《古桥》(1983)、《童年嬉戏过的地方》(1984)、《寂静的运河》(1985)
.看陈逸飞的风景画, 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非同寻常的宁静, 它使人神往, 令人陶醉, 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
在它的笼罩下, 浓郁的异国情调及东方神秘气氛油然而生。这是主观的、浪漫化了的江南水乡,
它是建立在西方对东方的想象、理解和需求基础之上的,
这正是典型的“东方主义”特征。它让西方人看到了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
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却为他们所能理解所能想象所能读解的“东方”。
90 年代初,他将西方古典写实画风推向极致, 丝丝入扣地遵循着精致、细腻的完美准则,
用炉火纯青的西方技法将他的东方美人刻画得近乎“唯美”, 并带有浓厚的脂粉味,
而其作品命名也大多出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雅意象。看《浔阳遗韵》(1991)、《罂粟花》(1991)、《西厢待月》(1994)、《恋歌》(1995)
以及上海旧梦系列的《黄金岁月》( 1993)、《玉堂春暖》(1993)、《春风沉醉》( 1993) ,
画面中那倩影依依、可怜可爱的民初少妇, 无一不是柔弱无骨、顾影自怜, 以一种希望被宠被看的温顺的哀怨的目光凝视着观众,
画面散发出柔和的火焰, 充溢着一种温馨的把玩的情调,
笼罩着一层薄薄轻纱般恰到好处的神秘感。画家笔下的女性都带着忧郁哀怨、落寞凄美的神情。缱绻的女子多身穿清末艳丽而独特的的东方民族服装,
或吹箫或抚琴或执扇或“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致和情调。
陈逸飞去创作了一系列以西藏民俗为主题的油画,
刻意凸显藏民的粗犷、原始、神秘。用奇异的民俗去演绎古老中国的浪漫故事以唤起西方对东方的无限想象。看他的《晨曦》(
1995)、《山地风》( 1994)、《藏族人家》( 1995)、《山人(1996)、《神庙》( 1995)
等。这些作品虽然在风格上一反他此前作品的柔谧甜美、细腻精致, 趋于粗犷豪迈、浑厚壮美;
在形式上显示出圆满的技艺、老练的笔触、新颖的构图; 在色彩上表现出辉煌的戏剧性的对比效果。1994
年《山地风》在北京国际艺术拍卖会上, 以286 万人民币成交。他的这组西藏风情画大多被英国伦敦玛勃洛(M arbo
rough) 美术馆收藏。他于1996 年同国际最具权威的现代艺术画廊玛勃洛(M arbo rough) 签约,
成为该画廊首位代理的亚洲画家。陈逸飞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 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柔美,
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东方神韵。
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古典仕女, 无不体现他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
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在1985年后的12年中,陈逸飞一共售出500多幅画,1991年到1998年,他的33幅画的拍卖总额为4000余万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当代中国画家能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与之比肩。
陈逸飞往往追求一种特殊的完美设计,对一些美丽的作品非常欣赏。
◇
陈逸飞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