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游园寄秋图
古韵与新意的交织——谢岩作品欣赏
术潇
出身于艺术世家的谢岩,在美院的家属楼里长大,对东、西方艺术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使他同时拥有着中国画和油画两种实践经验。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生出的使命感,让他在多年后,将艺术语言上的“中西融合”作为自己艺术道路前进的方向。
水榭楼台通幽处
时代的车轮不曾停息,它改变着世界,也在牵引着艺术的发展,中国画强调要遵循传统,可是要回溯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的传统?曾经,画案前的谢岩也避免不了会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绘画的过程,虽然不像西方变化那么剧烈,但实际上也一直在缓慢地、不断地革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实每一个变化都是一个创新,都是巨大的社会进步,也是文化进步,当年一个小小的创新,从一千年以后回头看它,我们会觉得它是璀璨的传统文化。但如果中国的传统还想继续坚持下去的话,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再往前走,只有创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才有生命力,才会真正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支脉和源流。”鲁迅曾发出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洪亮的声音,带着这样的艺术自觉,多年前谢岩就提出了一个观点“用油画的方式画国画,用国画的方式画油画,”——用颜色来表达国画山水,用墨来表达油画风景,这也曾是谢岩给自己的艺术下的定义,是他艺术之路上充满魄力与勇气的惊天一步。
“我很自然的就会去走这条路。”谈起摸索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谢岩淡然的笑着,很难想象眼前这样一位平和可亲、谈笑风生的人,内心充满着对于打破传统桎梏的巨大的勇气与能量。
墙外青山彩映红
“走了这条路以后,我才会反过头来思考这些事,当时只是觉得我很喜欢中国画水墨淋漓的、晕染的效果。然后我又很喜欢西方色彩的饱满、丰富,所以我觉得它们完全可以凑在一起,应该是不矛盾的。”因此,谢岩在传统笔情墨趣的基础之上,创新性地运用现代艺术语言,在形式上、画面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限制,拓展了山水画的创作题材与广度。
苏州写生——沧浪春深
在山水画的图式上,谢岩有着敏锐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眼光,他以文人般的秀敏之心,不断地进行着尝试。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非常璀璨的典例,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别有洞天的景致,中国传统的审美和文化气息尽凝练于此,然而它却从来没有进入到绘画创作题材的主流中,艺术家们的目光在它身上流转又避开,偶尔取墙边一隅入画,也往往都不敢放弃它本身的面貌,可谢岩对此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的苏州园林写生系列中,已经初见端倪——那些纵横排闼的墨线,浓淡交织的色点,将观者引入一个似乎熟悉却又扑朔迷离的世界,他表示:“我画园林,但我不一定非要表达园林本身,它只是一个物象而已。”这么看的话像不像园林就并不重要了,谢岩放下了对形的执着,转而去抽取眼前物象的精神内在,宋代《图画见闻志》有云:“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在他的笔下,墨与色巧妙地形成了互补关系,欣赏者的心神随着笔触的跳跃而律动,形式美与笔墨意趣得到了充分的有机统一,画家自身的情怀与眼前的万千物象进行了彻底的交融。打破中西方艺术的界限,造就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画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的画,是谢岩一直坚持的目标与方向。
山里人家
谢岩的作品,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都笼罩着一层东方意蕴,有着绵密的诗性和深刻的现实意味,同时处处凸显着现代社会人们面对都市化进程和自身生活环境的反思。在作品《水何澹澹》中,所有的景色都概括化为一种意象,画面被分割为三块抽象的形,树木不再是树木,倒影也不再是倒影,近处的枯荷像一串轻盈的音符,墨色荡漾着,漂向那由浓重的笔墨勾写出中音区,最后消逝在暮霭与山光低沉的吟唱中。那缓缓流淌的河水,浸润着谢岩纯粹的情感。在艺术实践中,谢岩十分注重写生,他认为在与山川旷野同呼吸的过程中,自己的艺术情感可以得到直接的激发,他将走出去写生当做对自己的一种修行,其中的生活经历与所见所感也成为了他艺术道路上取之不尽的宝藏。
水何澹澹
挖掘狭小空间中的题材,并在画面的构图和形式上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是谢岩在之后的艺术实践中要践行的两个方向。多年来,他在传统意象与西方艺术语言中寻觅,找到了一种新的山水画语境,以浪漫之笔表现心中之感,借助画面表达内心的境界,最终外化为一个艺术家的独特品格,这是一种独属于他自己的格调,形成他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必将造就出中西绘画融合之路上的又一段风景。
艺术简介
谢岩
1973年5月生 祖籍:广东汕头
1997年6月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二工作室 学士
2011年6月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艺术硕士
现职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中国林业文联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先后在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书记兼副校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学负责人。
从事美术创作20余年,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各类展览,作品先后在“卢浮宫”、“克里姆林宫”、“韩国国家议会大厦”、“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重要场馆展出,并多次发表在《美术》、《美术研究》、《北京晚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学术和社会刊物。并出版各类画集10余种。
上一篇: 当代亚麻布国画第一人: 吴冠中嫡传弟子冯少帅简介接作品欣赏
下一篇: 武汉八旬老人爱上国画,手画地标绘出《中国地图》、《荆楚大地》、《武汉三镇》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 2001 zhsh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华书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