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想办法扭转部分高校和参赛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才能减少赛事问题作品的频发、多发。
据报道,今年8月举办的第16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下简称“大广赛”),又有多篇拟定获奖作品疑似抄袭,被原作者揭发。事实上,这已不是“大广赛”第一次陷入抄袭丑闻。仅在去年第15届“大广赛”中,就有161组作品因涉及一稿多投、抄袭、过度模仿或不符合命题要求等问题,被取消了获奖资格。
一个有着悠久办赛传统、被学界业界广泛认可的全国性艺术类赛事,如今却成了抄袭和侵权问题的重灾区,委实令人唏嘘。这也给赛事主办方和管理部门提了个醒,如果放任不端行为盛行,“大广赛”最后难免沦为网民调侃的“大水赛”,十几年来辛苦积攒的赛事口碑,也可能在顷刻间坍塌。
艺术作品涉及的素材体量庞大,仅依靠人力,短时间内确实难以逐一辨识、核查。艺术创作还具有高度的主观性,无法像文字作品一样进行查重检测,对是否涉嫌抄袭的判定,不同的人给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也给部分投机者留下了“部分借鉴”“变法子抄袭”的空子。
除了判定标准模糊以外,对比赛中不端行为的事后惩戒不足,无形中也滋长了不良的风气。根据“大广赛”官方的说法,目前对发现确实存在抄袭行为的作品,多数只能取消成绩并从官网展示区下架,少数通报相关学校后也再无音信。
因此,改变“大广赛”当前的抄袭乱象,并不是主办方一家之责,也不是一句“加强审核把关”就能解决的。
“大广赛”的办赛初衷,是让全国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学子有一次直面企业真实营销项目的机会,也可以考查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能否经得起行业实践的检验。说白了,这是一次以赛代教、以赛促教的积极尝试,也是跨校、跨界的有益对话。
但随着大赛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不少院校只看到了其中“赛”和“奖”的意义,甚至为了取得更好的团体成绩,通过与绩点、保研挂钩等方式变向“强制”学生参与,无疑与赛事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想办法扭转部分高校和参赛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才能减少赛事问题作品的频发、多发。
此外,在实际操作层面,尤其是在事后惩戒中,如果能形成足够的震慑效力,对遏制抄袭之风必然大有帮助。比如,对发现存在抄袭行为的参赛学校,主办方可以采取减少次年参赛名额、限制参评团体奖项等处罚措施,以此倒逼有关单位加强德育和自我审查。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模型、文生视频等智能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辅助艺术创作,未来,类似的“涉嫌抄袭”争议或许会越来越多。
艺术赛事的主办者们只有在规则制定、争议裁定等问题上与时俱进、早做改进,一项经典的赛事才能走得更远。□公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