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书法与养生

 艺术与养生     |      佚名

    他7岁学画,今年108岁,画龄过百年,如今眼不花,手不抖,写字画画落笔生风。

    他喜美食,常下厨炒回锅肉。

    他与张大千、郭沫若等名流交往多。

    国画大师晏济元,名平,别号素贞老人、济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被称为国画史上最长寿、画龄最长的老画仙。

书法艺术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延年益寿。纵观古今,凡有成就的书法家大都长寿。就唐代书法家为例:欧阳询享年八十五岁,柳公权享年八十七岁,颜真卿七十七岁时因奉命劝降,被叛军李希烈杀害。若不是遇难,其享有八十多岁高龄是毫无问题的。唐朝诗人杜甫说过:“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代能活八十多岁是相当长寿的了。

一般认为皇帝是短命的。而历代爱好书法的皇帝则大都长寿。如:南朝梁代的开国皇帝萧衍爱好书法,活了八十六岁。唐代女皇武则天爱好书法,活了八十二岁。清朝的乾隆皇帝爱好书法,活了八十九岁。

当代书法家长寿的也不乏其人。北京的孙墨佛和南汇(今属上海)的苏局仙都活了一百多岁,时人以“南仙北佛”传为美谈。孙墨佛在世时记者问他长寿的秘诀,他老先生只回答了四个字:“唯书法也”。

目前有好多书法家都已到了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铄地活跃在书坛。而且经常热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书法家为什么能长寿呢?古人云:“一管在握,万念俱销”。书法家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都需要集中精神,排除杂念,认真思考,使思维进入一种超然境界。从而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忧愁,使人心平气和,阴阳平衡,气血和畅,五内俱安,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丰富生活的作用。同时在写字时灵活运用手、腕、肘、臂、腰等部位,做到身脑并用,心神合一,动静结合,寓动于静,以笔生意,以意达情。达到调心、调息、调身三者的统一。使全身各部肌肉得到锻炼,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节气血,改善机体能力,与气功和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有这些,都能使人健康长寿。

高雅的书法艺术与漂亮的花鸟画、抒情的轻音乐和优美的田园诗等姊妹艺术一样,都属于休闲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欣赏美妙的书法作品,可以解除一天的疲劳,这正是品位高雅的修身养性的文化式休息。

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作者可在白纸黑墨之间纵情挥洒,抒发情怀。挥毫落纸,笔底生花,动静互依,浓淡相间,虚实互应,润燥相杂,气韵生动,出神入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性灵得到陶冶和升华,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神圣而又纯净的境界,仿佛找到了一方恬静的心灵绿洲,呼吸到美的气息,增添了无限生活乐趣。

当作者写出一幅得意之作,自我欣赏时,就会神清气爽、赏心悦目,那种怡然自得的艺术享受妙不可言。如能长此以往,使人经常产生美感,可引起大脑皮层新的兴奋点。人在精神愉快的时候可以促进身体分泌一种有益健康的激素 ― 酶类和乙酸胆碱等物质,它能调节血液流量,兴奋神经细胞,使脉搏、呼吸、血压、消化液的分泌、新陈代谢等处于相互调节的状态。对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及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等慢性疾病均有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关于书法艺术能防病治病的学说,古人早就有所发现。宋代诗人陆游曾说:“君复(林逋)书法高胜绝人,予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在当今社会,书法防病治病的例子更为多见。

北京的刘国龙老先生,曾患严重的心脏病,退休后用蝇头小楷抄书,先后抄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抄书十年后,到医院检查,严重的心脏病居然痊愈了。

无独有偶,天津有位郭庆文老先生,以前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腿脚不太方便。自从用蝇头小楷抄写了十几年的古典名著和古典诗词,多年的糖尿病居然得到了控制,腿脚也灵活了,老人至今未患过大病,身体挺好。

书法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使人精神愉悦,身心健康,然而,对于那些利用书法追求名利的人,则是缘木求鱼,适得其反。他们为名利牵肠挂肚,只能被各种各样的、没完没了的焦躁和烦恼所困扰,永远也得不到生活的甜美,更得不到人生的快乐和安宁。他们急功近利,追书风、赶时髦,甚至不择手段地拉关系找评委。在人欲横流的社会,他们的欲望有可能得逞,但是有得就有失。他们得到的是虚荣,而失去的却是人品。莎士比亚说得好:“虚荣是一种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掉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

令人不解的是,有一些名气较大、地位较高的“书法家”也掉进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拜金黑洞,他们写一张字就成千上万地漫天要价,如若货真价实倒也罢了,其实是炒作的产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已经让名利缠绕的够苦够累了,如果书法这块净土也被污染,不能给我们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那我们对书法艺术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就目前而言,真正在书法艺术上受益的人,更多的是拿书法当消遣,无意苦争春的离退休老人。他们写字不带功利色彩,不是从字中寻找发财的捷径和扬名的技巧,而是追求一种心灵的寄托。通过爱好书法,他们的心态由浮躁转为恬静,由郁闷转为舒畅,由苛求转为豁达。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境界。

愿爱好书法的朋友们都能像这些高境界的老人一样,探索乃至得到书法艺术的真谛,从平淡中获得洒脱,从宁静中获得欢乐。愿大家都能尽情挥毫,让翰墨的清香飘洒到我们生活的空间,飘洒到我们宁静的心田。

 

古今书法家多长寿,如久负盛名的颜、柳、欧、赵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颜真卿寿至76岁,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明代书法家文徵明寿至89岁,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寿至92岁,现代书法家孙墨佛寿至100岁,舒同93岁,苏局仙110岁,董寿平94岁。

缘何书法家长寿?因为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节情绪

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狂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暴怒之时,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可见,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说书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

陶冶情操

汉文化源远流长。古籍记载仓颉造字,虽是传说,但字与书体的形态反映了造字者对事物的艺术构思和精神情感的寄托。唐·虞世南《书髓》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而成形。”篆书形态古雅、质朴;隶书圆浑、秀美;楷书严谨、鲜明;行书洒脱、烂漫;草书飘逸、奔放。它们尽管风格各异,但都表现出节奏化了的自然美。其正如《淮南子》中说的“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都使人感到美的享受。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练习书法无疑能陶冶人的情操,赋予生命积极向上的活力,使人在艺术、眼界、胸襟、修养、气质上都得到升华。当你书写时产生的快感、创作时产生的欢愉、作品发表或展出时得到的回报,种种美的信息,会刺激大脑分泌良性物质,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抗病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形神共养

书法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形为神之宅”。形体的养护在于动,动以养形。执笔时,指实、掌虚、腕平的姿势;书写中悬腕、悬肘,不断前落后顾、左撇右捺、上折下弯的运动,不但调节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经,而且使指、臂、肩、背、腰、腿部也得到运动,而这种运动是舒缓的、非剧烈的;是适度的,非超常的。书法体现的这种适度运动,贯穿了“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内涵。

“神为形之主”,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主张:“养静为摄生首务”。静以养神,养神则保形。习书法时全神贯注,人的思想纯静、恬淡、少欲,心神不被外界事物所扰动,在追名逐利的风潮面前,甘于清贫,恪守寂寞,使体内阴阳平衡,保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延缓细胞的分裂周期,体内气血在最低限度内变化,代谢相对缓慢。书法能养神,养神能练意,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心理对于生理的干扰,使一切杂念全抛之九霄云外,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其作用不亚于练气功、打太极拳。练习书法,形神共养,使书家形神一体,心身统一,从而健康长寿。

  书法与养生

    书事本雅,合于道途,正如唐虞世南《书髓》所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而成形。”书迹应乎心,通与自然,古人论此,据实理邃,我等唯承学而矣,非不敢更立新论,实无所立也。

    养生一事遍及诸事,与书法渊源久矣,自古及今,论者颇多,汇其所旨,多以书者长寿为标榜,并再再推出诸公为证,古代书家如:欧阳询85岁;虞世南81岁;贺知章86岁;柳公权88岁;陆游86岁;文征明90岁;傅山86岁;朱耷82岁;刘墉86岁;更有近现代吴昌硕84岁;齐白石95岁;于右任87岁;章士钊92岁;沈尹默89岁;刘海粟99岁;沙孟海94岁;孙墨佛寿至100岁,舒同93岁,苏局仙110岁,董寿平94岁。赵朴初93岁····等等,此论泛矣!

    书法与养生之关系,古圣贤达,详剖其由,深达其源,概之不过以为:书法之事,涵养精、气、神;合于“志闲少欲,精神内守”之因,自有“心安不惧,形劳不倦,气从以顺,病安从来”之果。今人论述,虽语标新异,究其根本处,终未见出其樊篱者。

    鉴于以上所由,就此议题,再作陈言,难矣。虽如此,但又虑及,理想之果,绝非一蹴而就,理明即成;还须屡屡熏染,从多角度,多层面,不烦累述;如同习字,日久功深,方臻佳境。再者,书法之使命,随其时代,修身养性之宗旨,或有变异,假文雅之名,唯期名利之徒日众。故撮其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再作赘述:

   

养生要在养心,顺道而行,不治而致。

    书者“心正则笔正”,此论肇自柳公权与唐太宗论书,已成公论,然究其正理,却如游者观山,各见其景;又如书生研经,各有所趣;诚见仁见智,各不相一。此事不必强求一标准答案,各受其益可也。我本人喜欢以《大学》中句释之,以求“取法乎上”之效用。《大学》中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古人习书,重在修身养性,此理未明,书道亡矣,先圣痛矣;随之养生一事,亦成空谈。尤其当今,其旨渐没,欲望如潮,书法甚或堕落成宣泄情绪之方式。早在晋代,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就曾感慨:“从今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 ”

书法乃流动之音符,无声之音乐。书法、音乐性质类同。“雅乐之感人也,性返于正”,孔子“在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即是雅乐正其心意之一实例;书法一事,与此理同,身心本是不二,相滋而存,相滋而生;其心正者,浩气存焉,气盈心虚,体魄强健。老子《道德经》中亦云:“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其理一也。我等凡夫,虽遥不及此,但匹夫不可夺志,不可任自颓废;研经穷典,明理笃行,书法方能成为养生之方便。

坐姿正确,脉畅心直。

    我们要想写好字,须有正确之姿势,即头正、身直、臂开、足稳、松静、自然;亦如周星莲所言“端坐正心,则气自和,血脉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笔也,皆运用在一心”。若能严格要求,则常与武术之“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诸般要诀相契合。正所谓:“身直则脉直,脉直则心直。”心直者,无诸妄念,空灵清净是也。长此以往,养生之功效卓矣。

着眼养生,勿期长生。

    以书法为方便,堪能养生者,唯因书法与养生事异理同,要在无所期求,清静安然,心气和泰。诚如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所云:“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人之寿夭,因缘多哉,虽书家寿者如云,然如书圣羲之,其寿非长者,亦不乏人。故养生重在当下,未来所寄,枉成负担。如同作书,率性为之,无意乃佳,迫于成败,必败无疑。倘能用心清净,日日游于墨海,腾龙舞凤,无所挂碍,人生幸事也!

养性为旨,莫入歧途。

    歧途者,名利是也,渲泄是也,标异怪诞是也。

    名利最为害事,以其常乱人心,伤及体魄。君不闻有为获大奖,殚精竭虑,惶恐不安,未等大奖颁布,便一命呜呼者;还有大奖在榜,名利兼收,便嚣张日盛,酒肆淫房,狐朋狗党,以为能事者。名利之所害也。也有“高士”,作书之时,顿脚捶背,呐喊呼号,渲泄俗情者,与道远矣。反写、倒写、嘴写、脚写·····流于怪诞炫奇,枉费心机,终劳心神,徒伤无益。

    上述三者,与书道相违,与养生相悖,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赏心悦目,怡性养心,不亦乐乎。

     做个书法艺术的欣赏者,同样可达养生目的。我曾存一林散老墨宝,常悬于斗室,每每心烦意乱之时,便移目注视,有感其意境,稍时,便觉心归安静。弘一大师佳作精品,则更给人心地清凉之感觉、遍体通透之体验,为此还特赋诗一首曰:

    对书闻息止,身心大清凉。

    墨痕虽不语,尤胜读老庄。

    有时,甚或头疼脑热,体重身沉,我也喜揣摩名迹,把玩入迷,不知不觉,自得安养调和身心之效用。

人生闲暇之余,或在老年赋闲之际,而又不曾熟弄笔墨者,把玩欣赏书法精品,不失一绝好的养生方法。

从艺淡泊,日久功深,祛病延年。

    与诸书法之事,或涂鸦、或赏玩,久久功深,若能常保心闲安泰,适意畅然之心境恒常不离,其益大矣。古人即有:“书法可以愈疾”之说。当今科学昌明,对情绪与身体健康关系之研究,日渐深入。日本科学家、医学家春山茂雄综合当代科研成果,研究发现:人脑可分泌廿种之多脑内吗啡,若情绪常能愉悦平和,清净安闲,则分泌之吗啡,可医治身体任何疾病,其曾举一例:即使感染艾滋病毒,也能抑制病毒不至发作!情绪反之,所分泌吗啡,则如毒素,导致诸种病疾。此诚为书法通过放松、清净身心之有效训练,愈除疾患,提供了科学依据。

    至于从书法实践与中医、气功、道家、佛家之关系,论及书法与养生,论者众多,又非我所擅长,故仅就以上六条,略陈管见,粗疏鄙陋,差错在所难免,还祈方家赐教!

    最后以我的两首论书诗权作结尾,希望对大家有点滴启发:

砚田心语

砚田笔耕三十年,凹石秃管坐忘言。

世间机巧都磨尽,留得天真似愚顽。

答书问

欲问书中趣,无言可对君。浮云有意无?卷舒烂漫心!【己丑岁首·经生白丁草于青灯书屋】


    标签书法 养生 再说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书法与养生文化

    下一篇:书法和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