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铄简介 著名书法家卫夫人简介
卫夫人(272—349),名铄,字茂漪,世称“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河东安邑(今夏县尉郭乡苏庄)人。我国书法家卫觊之曾孙女、卫 之孙女、卫恒之女。卫夫人继承先祖家传之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她最善隶书及正书,曾拜钟繇为师,深得其“古隶”及“汉隶”笔法,将卫氏家传之风融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新的隶书,时称“今隶”。《书后品》这样评价她:“卫正体尤绝,世将楷则。”卫夫人正书,被评论者誉为楷书之法则,她确实为魏体的创立,以及向隋唐楷书的过渡拓平了道路。唐张怀罐 称誉其书能“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杜甫诗曰:“学画先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卫夫人的正书,方笔凝重,体态端庄,字体端正,用笔合法。她那种精湛纯熟的笔书,姿态妩媚的形神可称“源远流长,曾末深有。”
卫夫人在书法理论上亦有创见。她写的《笔阵图》,仅五百余字,却以简练的文辞,对笔、墨、纸、砚的选择,执笔部位及传统书法的法则,均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其理论之精辟,见解之卓越,堪称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之精髓。“书圣”王羲之就是从师于卫夫人的,可谓她的衣钵弟子。他在《题夫人笔阵图》一文中说:“余少学卫夫人画,将为大能。”由此可见卫氏书法造诣之深,在我国书法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地位,巨大的贡献。她象一颗耀眼的巨星,千余年来放射着不息的光芒。
卫夫人书法欣赏 卫铄作品欣赏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戈画)”,百钧弩发。
“1”,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横折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人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人,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姪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
所著《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标签: 卫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