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人:艺术世界和学术人格相互辉映

中国学人:艺术世界和学术人格相互辉映


来源:家长学院  文章作者:贺志朴

  孔子认为,君子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里的“艺”包含了当代语境中的艺术,它表明君子人格的最后完成。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人,以中国传统的学养为根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了耀目的贡献,树立了一座座丰碑。在献身学术研究的同时,他们或者擅长某种艺术,或者醉心于艺术鉴赏,或者游弋于艺术与学术之间,把艺术活动、对艺术的阐发作为人格养成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他们的艺术世界和学术人格相映成趣,抒写了一代人独特的文化传奇。史爱兵的新作《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与艺术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全面、准确地揭示了20世纪非艺术——美学专业中国学人群体和艺术广泛而深入的关联,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第一,该书发掘了艺术的审美境界在学人学术生命中的重要性。古来成大学问者,必有专注之精神与刻苦之努力,这虽然满足了理性需求、体现了意志的自由选择,但如果没有感性精神的滋养,不仅基于理性精神的“坚持的努力”不易持久,而且也使得学人的生命内涵变得荒凉,令其学术人格产生缺失。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能够勤奋耕耘于学术天地,以学术为生命,是因为他们弃绝尘俗的羁勒,抱持超功利的态度专心向学,在向学的过程中升华出一种其乐融融的自由境界,在审美层面上实现个人生命和学术的融合,从而以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保持了学术生命的完整,也促动了学术研究的进展。该书描述了学人“悦学”的状态,对学人以学为乐、学问艺术化,或者以艺术的态度为学的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对当今学术研究的“功利化”现象,无疑是一针清醒剂。

  第二,该书发掘了学人的艺术趣味和艺术境界。20世纪以来学人们在学术领域的贡献,是他们得以立身学术之林的依据。他们求索学术之真、浸润知识之善,并进一步体悟学术知识之美。他们的艺术趣味和境界,是学术知识之美的逻辑结果,也是生命体悟的客观表征。在书中,当我们了解20世纪以来学人具备的雅逸趣味的追求、悠游之美的生命闲适、生命激情的勃发、人生终极境界的体悟之后,也就不难理解,生命之美使学人的学术生活变得可爱可敬,使他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韵致,这就是来自于艺术的、对学术的真(理性和逻辑)和善(自由意志)的滋养。这种滋养把学人外在的艺术行为,变成了艺术内在的对学术和生命的意义。

  第三,该书总结了学人对艺术的见解和理念。对艺术的见解,是学人学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以深厚的学术功力从“他者”的角度看待艺术,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该书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关注,为当代艺术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累积了丰富的素材。比如,“情之论”契合了艺术的审美特征,“境之说”突出了艺术和哲学的关联;“实用说”建立于深厚的文字学基础之上,“进化论”则借鉴了当时西方前沿的社会科学成果。这些观念不仅符合当代学术界对艺术理论的基本理解,而且从相邻的学科领域扩大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视野,对今天的艺术学理论工作者来说,仍然有着借鉴和参考价值。

  20世纪前半叶,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在民族解放的炮声中,在血与火的牺牲中,学人们勇于承担民族复兴的学术大任,以生命的体验思考艺术的社会功能,充分肯定艺术在完善人性、推动社会文明方面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他们支持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的建立,积极引入、介绍西方艺术,坚守传统艺术理念,提携艺术新人,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该书向读者提供的独特景观。

  艺术活动作为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被包含在完整人性的定义之中。20世纪以来的学人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文化标本,展示了艺术和他们学术生命的血脉关联,从而把艺术提升到更广阔的宇宙论角度,为当代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资源。这,也许就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与艺术关系研究》一书的主要意涵。

 

  (贺志朴,哲学博士,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上一篇文章:中国画学学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下一篇文章:中国美术学院(简称中国美院、国美)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yishujiaoyu/198845346FK32H3F482E0534F4KD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