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扫描·中国艺术品拍卖15年:拍卖抢了画廊的先

全景扫描·中国艺术品拍卖15年:拍卖抢了画廊的先


来源:美术报  文章作者:佚名  录入时间:07-09-20 08:39:23

      采访嘉宾:

    ●赵力:中央美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徐建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陶小明:浙江画院艺术事务所总经理●汪骥:浙江佳宝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善达:浙江省收藏协会秘书长●曹玉林:美术评论家●王南溟:职业艺术家、批评家兼独立策展人

    他们的收藏大多是随着艺术家的成长而不断跟进,跟踪艺术家的成长,藏品很少轻易转手,收藏周期很长,顶级藏家大多15年左右转一次。而在我国,一件好的艺术品往往辗转于各大拍卖公司,一年在各个拍卖市场上出现多次。

    御制珐琅彩庭园人物图题诗灯笼尊

    ■ 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

    199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正式实施。在市场相对成熟的时候,10年前出台的《拍卖法》显得有些滞后,有很多方面与现在市场的发展不相吻合。记者在采访中,很多嘉宾都谈到了这一看法。“有少数人通过买卖字画洗钱、行贿,这也是拍卖发展中的衍生物。在法律中还有很多空白,《拍卖法》还不够健全,对假拍、赝品也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关键是拍卖在我国虽有15年的发展历史,但仍然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与我国整个大的环境体制相比,占的份额很小,还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拍卖市场发展过程中转型期的特有情况,属于被大家遗忘的一个角落。有待有法可依。”曹玉林说。

    向勇同样看到了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很多拍卖企业的操作还有待规范。比如艺术品税收问题的处理还不够透明。他谈到,政府除了监管以外,还应作好服务工作,扶持艺术品市场走向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赵力则认为,“目前从艺术市场的特性来说,还是一个自由性的领域,根据供求关系形成市场。国家有关部门也在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提高文物保护方式等来规范市场。但现在国家还是要多看,而不是多插手。就艺术品这一特殊的商品市场来说,国家管制次要,引导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买家受到伤害的同时,作为卖方的拍卖公司也有喊冤的时候,多在拍卖的最后一个付款环节上。一些买家在竞拍成功后认为买贵了,就拒绝付款;还有一些买家成交后发现市场前景不好而反悔。但对于卖家而言,拍品已经落槌,他们有权利在《拍卖法》规定的时间内收回全款。在这一环节上,拍卖公司的角色很尴尬。随着市场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拍卖法》还有很多细节需要不断完善。

 

陈逸飞 《黄河颂》

 

    ■ 拍卖抢了画廊的先

    众所周知,在艺术品市场中,画廊是一级市场,拍卖是二级市场。但在我国的实际发展中,两者的主次位置却颠倒了。“一级市场——画廊在中国始终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所以一说到艺术市场,公众的眼里只有拍卖行,而没有画廊、艺术中心、美术馆、基金会。艺术本身应该有一个流程,但现在国内的艺术市场完全失衡了。如果国内有一家很好的、稳定的画廊,拍卖的价格多少要受到画廊价格的制约,而美术馆、基金会发展成熟的话,拍卖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会更清晰。”王南溟谈到。他认为目前国内的状况是拍卖行单方面发展,画廊等其他牵制力量都非常落后,形成了一种“只有老鼠没有猫”的局面。

    曹玉林认为,艺术品拍卖涉及到艺术品的价值,而艺术品的价值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弹性很大。这种弹性包括艺术品的真伪和艺术质量的高下,而又因为衡量艺术品的标准是二元的,即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二者既是相互印证的,又是相互制约的。而这样一来,要确定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就比较困难,就需要有一个参照坐标。而拍卖因其信息的公开性和覆盖面广,往往能够起到树立一个价格参照坐标的作用,因此受到很多人的欢迎。这种价格参照坐标说白了也就是广告。曹玉林认为艺术品拍卖的火爆与它的广告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真正在拍卖市场上成交的并不多,画家们之所以热衷于拍卖,其目的主要是看中了它的广告效应,或者说是为了制造一个价格参照坐标,误导消费者。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 15年回眸众星捧月 艺术品拍卖的南方格局
·下一篇文章:收藏拍卖背后的炒作 看拍卖场里的“托儿”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792083923GA7GIDE43C9D22HGJ44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