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扫描·中国艺术品拍卖15年:拍卖抢了画廊的先
来源:美术报 文章作者:佚名 录入时间:07-09-20 08:39:23
采访嘉宾: ●赵力:中央美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徐建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陶小明:浙江画院艺术事务所总经理●汪骥:浙江佳宝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善达:浙江省收藏协会秘书长●曹玉林:美术评论家●王南溟:职业艺术家、批评家兼独立策展人 他们的收藏大多是随着艺术家的成长而不断跟进,跟踪艺术家的成长,藏品很少轻易转手,收藏周期很长,顶级藏家大多15年左右转一次。而在我国,一件好的艺术品往往辗转于各大拍卖公司,一年在各个拍卖市场上出现多次。
御制珐琅彩庭园人物图题诗灯笼尊 ■ 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 向勇同样看到了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很多拍卖企业的操作还有待规范。比如艺术品税收问题的处理还不够透明。他谈到,政府除了监管以外,还应作好服务工作,扶持艺术品市场走向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赵力则认为,“目前从艺术市场的特性来说,还是一个自由性的领域,根据供求关系形成市场。国家有关部门也在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提高文物保护方式等来规范市场。但现在国家还是要多看,而不是多插手。就艺术品这一特殊的商品市场来说,国家管制次要,引导才是最重要的。
陈逸飞 《黄河颂》
众所周知,在艺术品市场中,画廊是一级市场,拍卖是二级市场。但在我国的实际发展中,两者的主次位置却颠倒了。“一级市场——画廊在中国始终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所以一说到艺术市场,公众的眼里只有拍卖行,而没有画廊、艺术中心、美术馆、基金会。艺术本身应该有一个流程,但现在国内的艺术市场完全失衡了。如果国内有一家很好的、稳定的画廊,拍卖的价格多少要受到画廊价格的制约,而美术馆、基金会发展成熟的话,拍卖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会更清晰。”王南溟谈到。他认为目前国内的状况是拍卖行单方面发展,画廊等其他牵制力量都非常落后,形成了一种“只有老鼠没有猫”的局面。
曹玉林认为,艺术品拍卖涉及到艺术品的价值,而艺术品的价值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弹性很大。这种弹性包括艺术品的真伪和艺术质量的高下,而又因为衡量艺术品的标准是二元的,即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二者既是相互印证的,又是相互制约的。而这样一来,要确定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就比较困难,就需要有一个参照坐标。而拍卖因其信息的公开性和覆盖面广,往往能够起到树立一个价格参照坐标的作用,因此受到很多人的欢迎。这种价格参照坐标说白了也就是广告。曹玉林认为艺术品拍卖的火爆与它的广告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真正在拍卖市场上成交的并不多,画家们之所以热衷于拍卖,其目的主要是看中了它的广告效应,或者说是为了制造一个价格参照坐标,误导消费者。
·上一篇文章:● 15年回眸众星捧月 艺术品拍卖的南方格局
·下一篇文章:收藏拍卖背后的炒作 看拍卖场里的“托儿”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792083923GA7GIDE43C9D22HGJ44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