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年回眸众星捧月 艺术品拍卖的南方格局
来源:中国商报 文章作者:佚名 录入时间:07-09-20 08:29:12
15年洗礼历练,一个众星拱月的拍卖格局基本形成。其中,北京是“月”,南方几大重镇自愿或不自愿地成了“星”。 6月底,北京翰海以4.5亿元的总成交额收官北京春拍;7月中旬,随着上海崇源和上海工美联合拍卖落槌,上海今春艺术品拍卖的征程也基本结 束;7月下旬,在西子湖畔上演的西泠本年度春拍,被业内认为是今春内地拍卖的压轴大戏;上周末,广东保利敲被过滤广告 响槌音,压阵岭南艺术品拍卖市场。从北到南,艺术品拍卖这块大蛋糕,基本被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几大中心城市分食完毕。 如果我们把1993年6月上海朵云轩的首拍作为内地艺术品拍卖的起点,到今天,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经过15年的历程,今天的市场,北京早已确立了它的领先地位,那么,在北京的映衬下,艺术品拍卖在南方又形成了怎样的格局呢? 上海:半壁江山今安在? 刘先生是一位知名度颇高的海上藏家,浸染艺术品市场多年。近年来,他在北京、香港常会有惊人之“举”,然而对上海本地的拍卖会,他说:“去得少了,因为好东西不多。” 就在北京的拍卖公司不断爆出漂亮记录的同时,曾经与北京南北呼应的上海却显得有些冷清。上海崇源拍卖公司总经理季崇建不由发出感叹:“不得不承认,北京的强势已经盖过了上海。” 6月底,正是由上海崇源牵头出版了一套名为《海上藏宝录》的书籍。这套以梳理海上名家旧藏为主要内容的书籍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有着中国收藏“半壁江山”之称的上海曾有过的“风华”——这里有任伯年、谢稚柳、程十发等海派书画巨匠,有张大千、吴湖帆、庞元济等大藏家,有以陈逸飞为代表的新海派油画,还有馆藏丰富的上海博物馆和从十里洋场时代就开始的发达的商业经济,这样一个城市天生就与艺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溯到15年前的6月,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敲响了沪上艺术品拍卖的首槌。当年155件书画拍品虽然只拍得879万元,但这一槌被普遍认为开创了内地艺术品拍卖的先河。此后,在百年老字号的带领下,上海国拍、上海敬华、上海工美、乃至2003年成立的上海崇源都曾一度在内地艺术品市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上海朵云轩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末位居内地艺术品拍卖的领先地位,其风头一时无人能及。除朵云轩外,诞生于2000年的上海敬华在成立之初也曾展现出强劲的势头,其首拍斩获了5476万元,创下了当时上海艺术品拍卖新的成交记录。上海也因此迅速在内地艺术品市场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海派书画的拍卖方面更是一大重镇。此外,艺术品拍卖业在上海的蓬勃发展也为内地艺术品市场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并且培养出更多的藏家、行家和买家。 时至今日,上海朵云轩依旧是沪上艺术品拍卖业的“龙头老大”,7月初,15周岁的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推出了春季拍卖会,1.7亿余元的成绩使其再次登上今春上海艺术品拍卖的榜首。但是,如果与之前结束的北京几大拍卖公司的春拍业绩相比,朵云轩可以说相形见绌。比朵云轩晚一年涉足艺术品拍卖的中国嘉德,其今年春拍收获了6亿元,是朵云轩的3倍有余。即便是成立于2006年的北京匡时其春拍业绩也达到了3.4亿元。而上海其他拍卖公司不但已无法与北京抗衡,而且还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比如曾以首拍一炮打响的上海敬华,业绩已经从最初的5476万元下降至今年的2971万元。 “不仅成交额没法比,而且不少拍卖公司步履维艰、惨淡经营,甚至迅速地销声匿迹。”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上海这个地方藏龙卧虎,最不缺的就是行家和藏家,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把好东西送到北京或香港去拍卖,也习惯到北京或香港竞投。”这位业内人士还这样对记者说。 “上海近几年在艺术品拍卖上
·上一篇文章:30岁是起始:年轻画家通往“千万元级”的必经之路
·下一篇文章:全景扫描·中国艺术品拍卖15年:拍卖抢了画廊的先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792082912JGCI491G1B5I1J0I7CF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