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与不打?书画市场之假

打与不打?书画市场之假


来源:《中国书画》杂志  文章作者:佚名

而长期不得解决的节点。作为收藏界的一分子,在审时度势,小心谨慎的同时,也希望真正具备分辨能力的专家为我们带来一个在艺术市场实现美好愿望的可能。  

    打假需赖真鉴 

    薛永年:伪作以假乱真,混淆视听,带来了投资者的困惑,玷污了艺术市场,败坏了书画家的声誉,于是有了打假的呼声。市场活跃之后,一些传媒的文化娱乐节目,也搞起了辨伪,辨者偶有失步,影响尤为巨大,呼声于是更高。自古以来,打假呼声一直不断,因为作假者欺世盗名,品行不端,非法谋利,鱼目混珠,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传承,也不符合物有所值的天理。而打假的态度,却因人而异。缺乏眼力的投资者,无疑最支持打假,爱惜名誉的书画家也支持打假,但也有的书画家,不愿意为诉讼浪费创作时间,无力打假。还有的书画家,认为别人用自己的名字混口饭吃,对此不必太吝啬。 

    书画家专心创作,不会是打假主力,上当的投资人显然会全力以赴,但要三个方面的支撑。一是完善立法,制定作伪惩治法,立法之后,诉诸法律,依法处置。二是加强舆论,反复宣传,以强大的媒体网络,揭露作伪行径,总结打假经验,使作假者如过街老鼠。不仅仅以活跃市场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标。三曰道德谴责,不要以作伪乱真为荣,而要以造假赚钱为耻。据说古代作伪者有亏心意识,伪作总要留点破绽,以便有水平的人识破玄机,他们认为如果不留马脚,想骗一切人,就会受到天谴。如今作伪的人都大无畏,不相信天谴了,所以要加强道德谴责的力度。 

    然而,除去道德谴责之外,无论诉诸法律,还是舆论揭露,前提是必先辨明真伪,确实是伪作作品与作伪行径,打击才准确无误。辨真不能只靠经验,也不能只靠权威,要靠科学的铁证。明代鉴藏家张丑把善于辨别真伪者叫做“真鉴”,把善于区分艺术优劣者叫做“真赏”,打假需靠真鉴,真鉴离不开做学问的寂寞之道,对学术的尊重不是借给顾问的名字。做学问的人,坚持严肃认真的研究,把老的作伪新的作假研究透了,有了更科学的检测标准,虽然未必有时间参与打假,但却为打假准备了条件。  

    鉴定需诚信为之 

    刘大为:书画打假问题在当下是大家普遍都关注的问题,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书画收藏成为书画界关注的重要方面。收藏界有的是出于对艺术本身的爱好和欣赏,因为艺术具备陶冶人的情感的功能,喜爱本身是一种修养的体现;也有的是作为一种投资,就像投资不动产、股票一样,这几年艺术品升值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因此作这样的一种投资很吸引人。应该说,目前中国的艺术市场,尤其是书画市场这非常活跃,处在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虽然市场表现比较繁盛,但是冷热不均,购买力不平衡,发达地区艺术市场过热,而不太发达地区尚没有形成规模。另外,市场上出现一些赝品,粗制滥造现象严重,销路好的画家作品甚至赝品多过真品,这似乎与名牌商品的仿造存在某种相似点,由此得出,造假者作伪的最终目的还是自身谋获的经济利益。这种做法严重干扰了市场,打击了收藏者的热情,同时也侵害了艺术家的权益,占据了应有的市场份额,也破坏了中国艺术市场在世界艺术市场的信誉,这个影响最为深远。 

    因此谁来鉴定作品真伪,谁来执法就成了首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谁来被赋予市场执法的权力。仅仅专业部门,或者工商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几方面共同来协调、规范。作为真伪评判最为关键的是学术打假。专家不是万能的测判仪,他也具有“断代性”,不一定熟悉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文章:齐白石卖不过张晓刚 当代艺术秋季有点热
·下一篇文章:30岁是起始:年轻画家通往“千万元级”的必经之路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79158284202GH0387F9H9A7HA7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