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锐减上千家 "诚信"是中国画廊立业之本
来源:市场报 文章作者:佚名
2007年中国艺术品春季拍卖会已近尾声,从成交总额、天价作品到新推项目,拍卖会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业内判断艺术品市场是否回暖的“风向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画廊的默默无闻。这个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中掌控日常交易的主角,在我国却“四面楚歌”,面临着数量锐减、结构单一、诚信“乌云笼罩”等多重问题。 画廊为何不服中国“水土”?中国画廊又该如何摆脱“配角”身份,以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中国画廊成“弱势群体” 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拍卖行与画廊是分工明确的“兄弟俩”,前者专职于少量精品的艺术品交易,后者则负责日常交易。在欧美的许多国家中,衡量一位艺术家的身价不是看他获过什么奖,而是看与他签约的画廊到底是哪一家。 然而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则是拍卖行完全占了“上风”。日前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诚信画廊精品巡回展行业创新发展论坛上,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说,全国目前有800多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一年举行约千场拍卖会,拍卖总额达150亿元,除了目标明确走高端市场的一些大公司外,数目众多的小公司代替了画廊的位置,操纵起了艺术品一级市场。 中国国家画院前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榆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国画廊曾经发展迅速,数量突破万家,甚至连长征路上的松潘古城这么偏僻的地方都开出了画廊。但是在早期的昙花一现后,画廊开始以每年上千家的速度锐减。 “尤其到了2007年上半年,画廊的发展举步维艰。”张新建说。据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叶三宝观察,目前国内缺少有规模的品牌画廊,一些画廊连生计都很难维持,除了代销几张当代书画家的作品,甚至一年到头不开张,更不用提画廊应该同时具备的另外两个基本功能——发掘新人、培养收藏群体。目前,画廊整体运作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诚信缺失画廊自误前程 拍卖是二级市场,画廊是一级市场,在国际市场的日常交易中,“画家——画廊——收藏家”的商业链条已成为一种完善的市场机制,为何画廊却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无所作为? 业内公认的关键原因是,艺术品市场缺少一套规范完整的市场制度与行业守则。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胡月明说,国内拍卖业看上去很红火,实际上其中大量涌现的是原本进不了拍卖行的作品。不少拍卖行与画家跳过画廊直接交易,打乱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关系,使中国画廊业陷入一种无序竞争的局面。 画家自画自卖的现象同样加大了画廊的经营难度。赵榆说,当前有不少艺术家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经济利润诱使他们不注重搞创造,而是推销自己、包装自己、炒作自己。如一些画家将作品送入拍卖行,让自己的学生或家人在拍卖会上举牌以比较高的价格拍下,以便为自己在家卖画创造价格空间。 画廊的发展还受困于行业内部的鉴别真伪与作品来源问题。胡月明说,现存90%以上的画廊在经营当代艺术,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近现代作品存量有限,另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对保真性要求极高,单凭一位或几位专家并不能轻易对一件作品的真假做出判断。 诚信画廊能否化解隐忧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放任画廊“低位运行”,不利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尤其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意识到近年的炒作“虚火”之害后,画廊在稳固艺术品价位方面的优势更为凸现。 胡月明说,拍卖会有“放大”效应,甚至为追求“纪录”有不诚信行为。相比之下,画廊是按照市场价来确定艺术品的价格,较为真实。另外,比起一家拍卖行一般每年只举行两次拍卖会,画廊能随时随地待客,同样有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常态、平稳发展。 为此,文化部近年来从修炼“内功”入手,逐步建立、完善画廊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自2004年启动“诚信画廊”授牌活动以来,目前已达46家。据悉,入选画廊需符合自愿申请、专业画廊、作品健康主流等条件,并参考各省文化管理部门评价、行业间信誉口碑、消费者投诉记录等后确定。其评选还包含复查环节,即在画廊入选后,文化部门会不定期对其明察暗访,一旦出现问题,就列入“黑名单”,所以入选画廊并非一劳永逸。 除此之外,专家还提醒,当代的艺术家、美术家应归位到画廊。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章利国说,艺术品生产者的诚信建设重点在于保持自己的艺术家人格和树立精品意识。他介绍说,齐白石生前素来通过北京荣宝斋等艺术商业中介卖画,不炒作,不弄虚名浮誉骗人,讲信誉。
·上一篇文章:专访陈丹青:关于中国艺术品投资热潮反思
·下一篇文章:陈丹青:艺术品市场有希望也充满问题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7827182631HH9C22E3EH0F3F58A73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