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丹青:关于中国艺术品投资热潮反思

专访陈丹青:关于中国艺术品投资热潮反思


来源:中国企业家  文章作者:佚名

陈丹青
陈丹青

    人民网·天津视窗8月23日电:近两年,中国几乎一夜之间直线蹿红,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市场,卖价之高、涨幅之快令人有目眩神迷之感。这也不再是少数人玩的游戏,艺术品正上升为楼市、股市之外的第三大投资领域,财富和艺术共舞,热钱和泡沫齐飞,“非理性繁荣”。

    有西方艺术批评家形象地称之为“钱讲普通话”:“眼下全球资金都涌向中国,巨额诱惑无处不在,几乎不会有人忍住不去购买或出售作品。” 

    有意思的是,此情此景,却很难找到商人或艺术家来做一番反思或精神分析,更少有人质疑或有耻感。即便是“老愤青”、敢于批判的陈丹青,在这个话题上也锋芒略减,“需要审慎”——毕竟谈论的是他的艺术同行和朋友以及他自己。但是,他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给出了有趣的描述和清醒的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品拍 卖没有春天,立即进入盛夏,高温、爆热。”“中国连艺术家的品位都充满问题,此事暂时轮不到买家。”“我没资格告诉同行如何看待‘艺术、金钱’的现状。大家都在试图适应新的状况。” 

    “总之,我们充满希望,同时,充满问题。”  

    艺术品交易狂欢:亟待审慎的话题 

    记者:在您的印象中,中国当代艺术热潮从何时开始出现?有转折点吗? 

    陈丹青:我被告知,油画拍卖价骤然飙高大约是2003年。此前油画拍卖将近十年,成交额远不及古典国画与文物。由于“非典”,那年春季拍卖挪到夏天,据说北京人大量购买小汽车也在同年。当代艺术拍卖热潮则显然始于2006年纽约索斯比开辟亚洲专场。此前中国人知道拍卖高价都是关起门来自家事,去年忽然兴奋了:中国大陆艺术拍品进入纽约,成交额远远高于日本。  

    十多年前当陈逸飞的画拍过百万,大家会有各种“特别反应”,这两年舆论的反应可能是直接跳到对下一个纪录的期待。 
    记者:中国艺术品迅速蹿红、炙手可热、开价之高、涨幅之快,好事还是坏事?  

    陈丹青:既非坏事,也非好事。此事和改革开放一样,全盘否定或肯定,一味悲观或乐观,都不可取。先进国家的既往经验,历史上有过的市场规律,都无法准确解释目前在中国发生的事物。这是亟待审慎的话题。但不论其中多少问题,总比不发生好:我们经历过水清无鱼的时代,所谓改革开放,就是要让各种事情发生啊。  

    但是,需要指出,“艺术繁荣”与“艺术品拍卖繁荣”不是一回事。西方艺术品拍卖在上世纪80年代发生历史性变化,第一,在世艺术家逐渐进入拍卖,此前拍卖行是死人的地盘。其次,传统拍卖仰赖极少数世代收藏大腕,全世界不过三十几位,欧美占了大半。80年代后,大量企业新贵进入,重金竞拍,还有部分亚洲人,日本人就率先创造了当时超高价竞拍凡高作品的纪录。再其次,90年代后出现所谓“炒作”,拍价成倍飙升,因在同期,金融业与画廊业同样发生历史性变化,画价的人为成分愈形显著。  

    记者:当代艺术市场热潮并非一夜之间到来,还存在哪些推动力量?  

    陈丹青:同西方的渐进过程相比,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热潮可以说起于“一夜之间”。欧美不是。中国“政治波普”作者从成名到发财多少也有近十年,后起的当代艺术家从露脸到暴发,时间短得多,我们需要数据。还有,国内国外的货币值、消费量、生活水准,以及整个经济观念,差异很多、很大,相似的例子落到细节,又会有诸多差异。  

    记者:谁是下一个破纪录者?  

    陈丹青:我不知道谁是下一个拍卖价格“破纪录者”。没有人知道。除非果然如舆论所说,有暗中操盘者,那么,等事情到了明面,一定又有新的暗盘在运行——我只是猜测。再说一遍:这是需要审慎的话题。我们不是在谈好事,也不是在谈坏事。  

    记者:中国将在下个十年成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市场,古董和艺术品也将被带动吗?很多投资者正在从楼盘、股市转移到艺术市场,短线炒作谋取暴利。  

    陈丹青:古董和艺术品正在被惊人地“带动”。从楼盘、股市到艺术市场,这是美国暴发户的老故事,我们正在大规模跟进。“短线炒作”则可能是中国的特长,不过改革开放太多事物都是短线炒作短线行为啊。我不知该怎样理解这种现象,但谁都看见许多中国人富起来,还会更富。至于财富的来路,在谁手里,怎么使用,那是另一话题。


·上一篇文章:只有三成赢利 到底谁抢了沪上画廊生意?
·下一篇文章:每年锐减上千家 "诚信"是中国画廊立业之本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782484941F30I7H61AB76IDHJJFK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