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真假谁说话算数
来源:人民政协 文章作者:杨春
北京和畅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司法保真书画作品拍卖会"于7月6日~8日在北京港澳中心举行,在众多拍卖业"航母"云集的北京,这本来算不上什么新闻,但北京和畅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却提出了两个非常特别的承诺:一、承诺参拍的100余名书画家的700余幅作品全部保真;二、只拍卖健在的、有发展潜力的当代书画家的作品。
在国际拍卖业都不承诺"保真"、假画赝品渐显"产业化"的背景下,提出这两个承诺是需要一定"胆量"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承诺的呢?
记者采访了北京和畅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林伟先生。
林伟表示,在书画收藏和拍卖领域,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卖家和藏者,那就是书画作品何以为"真",何以为"假",是真是假又由谁说了算?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证据的司法认定的问题。曾经有许多书画真赝的"笔墨官司"最终不了了之,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法院无法认定书画作品的真伪,司法保真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漏洞。
书画家鉴定?
20块钱一张启功先生的字,100块钱一幅范曾先生的画,在书画摊店随处可以买到。用一位知名老画家的话说:"这不是骂人吗?"
众多书画名家拍案而起。
画家史国良是书画打假的急先锋,但他遇到了一个超出了他的专业范围的难题:他本人和专家出示的鉴定结果法院不予采信,而法院推荐的司法鉴定机构又没有鉴定艺术品的能力或权限。这个法律空白就造成了现在艺术品市场的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状况。
最终,在朋友建议下,史国良只好选择在网上开博客来"打假"。他无奈地说:"对于自己画的真伪,画家本人说了却不算数,照样拿去拍卖!要不是被逼无奈,我现在一定是在画室画画儿,而不是坐在电脑前在博客上写字……"
其实,不仅仅是史国良,近年来,范曾、启功、韩美林、张仃、吴冠中等名家的假画案已经在业内闹得沸沸扬扬,许多拍卖公司也很无奈地表示,他们无法为拍卖作品的真伪做出保证。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艺术品本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商品,传统的艺术品真伪分辨主要靠专家依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这样的鉴定结果在法律上往往缺乏依据。对于艺术品买家来说,如果不成为专业行家,就得让很有经验的专家保驾,否则吃亏上当的可能性很大。
书画鉴定的专业性也令法官们为难,毕竟这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艺术创作,而法官并不是专业人士,打假的画家与艺术品也是"利益关系人",其专业鉴定意见在法律上也是大打折扣。
专家鉴定?
"以前我找过几位鉴定专家,他们都说我这两件藏品是真古董,可北京的专家却说它们是赝品,我究竟该听谁的?"不久前,在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武汉"大型活动现场,武汉市民余先生拿着两只精美的瓷瓶,一脸无奈。而市民周先生的情况与余先生正好相反:他收藏了一件"青花龙纹高足杯",此前有专家一口咬定是仿品,在活动现场却被专家当场判定为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
不同的"专家"竟然"鉴定"出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不免心生疑虑:到底哪位专家能够让人放心?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说,文物真假掺杂的情况古已有之,普通收藏爱好者大多眼力有限,他们决定是否收藏某件物品时往往需要借助鉴定专家,此时鉴定专家的实力和职业操守就显得非常重要。很多鉴定证书毫无法律效应,只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利欲熏心的产物。他们三五成群打着"著名专家"、"高级研究员"的旗号四处帮人鉴定,"名为鉴定、实为行骗"。只要藏友肯掏钱,无论藏品的好坏都可以出具鉴定证书,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上万元。这样的行为使许多藏友蒙受巨大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可以说一张这样的鉴定证书就是一场无形的悲剧。如今这些"伪专家"所出具的鉴定证书已经受到许多拍卖公司和文物商店的抵制。
印泥、纳
·上一篇文章:墨竹画的源流析
·下一篇文章:理性看待书法进课堂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idian/0772712958EK9I6GKBGG9ECG8456C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