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郎”:书画强

“状元郎”:书画强


来源:新华网  文章作者:佚名

    新华网辽宁频道1月3日消息(记者魏运亨)“状元”,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全国第一名,百姓眼中的“才子”。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历代状元、榜眼、探花书画作品特展》,揭示了千年科举文化的内涵,将古代“状元郎”的人品学识、书画功底及趣闻轶事展现在人们面前。

    八十一位“三鼎甲” 书画艺术显才华

    据学者介绍,我国设科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创始于隋唐,完备于宋元,制度化于明清,延续了1300余年。自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孙伏伽成为中国第一位“状元”,到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刘春霖考取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大魁天下”的状元共出了近800名,其中不乏治国安邦的名臣良相以及卓有成就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与艺术家。

    辽宁省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刘韫介绍说,科举制度实行以文取士,状元、榜眼、探花被誉为“三鼎甲”,多为工于诗文、能书善画之辈。像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的状元柳公权,精于楷书,是中国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状元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也是“南宗绘画之祖”。此次特展荟萃了从南宋至清末81位状元、榜眼、探花所创作的书画精品共135件(组),其中状元墨宝95件(组)。

    记者看到,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草书木鸡集序》被陈列在整个展览的首位。文天祥20岁时考取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 状元。后因其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这卷草书纵24.5厘米、横96.5厘米,是传世仅存的两件文天祥书法作品之一。这件书法作品原为清宫内府珍藏,上有“乾隆御览之宝”等多方鉴藏印记。辽宁省博物馆专家董彦明指出,文天祥虽不以书闻名,但在书法艺术方面有很高造诣。全卷通篇笔势迅疾,具有俊逸豪迈之气,从头至尾无一懈怠之笔。

    展览中有一幅元代状元泰不华书写的《题欧阳修自书诗文稿》。泰不华为蒙古族,初名达普化,又名泰普化,后皇帝赐名泰不华。他17岁时便夺得状元,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善篆、隶和楷书。篆书师法徐铉,笔法温润遒劲,楷书则学欧阳询,文字颇有韵味。

    曾当过清光绪皇帝老师的翁同龢,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甚大的一位状元。作为清末的维新派,他主张由光绪皇帝亲政,并密荐康有为,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即行革职。翁同龢能诗能文,工书善画。此次展出了翁氏的《为子澄书轴》和一个扇页,结体宽博开张,用笔奇肆率意,可见其作为清代书法大家的功力。

    榜眼、探花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书法家。像明代榜眼王锡爵,书法清整秀美,有虞世南、褚遂良遗风。清代探花王文治,书法深得米芾、赵孟頫神韵,与刘墉齐名,世间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美誉。

    七十二幅状元扇 难得珍藏人叹服

    辽宁省博物馆此次《历代状元、榜眼、探花书画作品特展》,从苏州博物馆借了《清代苏州府属七十二状元扇》。别小瞧了这些小扇面,它们是珍贵文物。

    据苏州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严建蔚介绍,“姑苏文盛出状元”。自唐迄清,苏州一郡之地考取状元就有50人,约占全国的6%。其中清代112名状元中,苏州竟有26位!苏州博物馆庋藏的清代七十二状元扇中,既有开科状元傅以渐的行草七言诗金面扇,亦有末科状元刘春霖的楷书七言诗扇,前后相距两个半世纪;还有清代仅有的两名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书扇,一是苏州钱棨,一是广西陈继昌;更有两科状元、甚至五科状元合写的扇面,五科同堂,老少一扇,绝无仅有。

    严建蔚说,这些珍贵文物是现代著名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吴湖帆先生捐赠的。吴湖帆学养深厚,旨趣高雅,讲究文物收藏的专题结集。最初,他对清代状元扇的收集范围限于苏州府属状元书笺,继之扩充至江苏全省,进而欲囊括全清。为了收集状元扇,吴湖帆在20余载的岁月中,或以重金购之,或以家藏古物易之,并统一装裱成册页,在裱边的右面写上该状元的名号、爵里,钤上“吴湖帆”、“梅景书屋”、“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等朱、白印章。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吴湖帆先生慨然将其捐给苏州文管会,并嘱工作人员继之,以集满百十二把为快。但此后,苏州文博工作者虽不懈努力,竟难觅一件可与之媲美的状元扇。

    记者看到,所展扇面中有一个是吴湖帆先生自用扇,由清光绪二十年状元张謇行书题赠。张謇是江苏南通人,42岁才考取状元,但当官不久便看出朝廷腐败,愤然辞职。此后他投资开办纱厂、油厂、冶铁厂等,成为近代民族实业家。此后创办国内第一所师范学校,创办国内最早的公共博物馆,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状元。

    四百年前状元卷 流入民间成谜团

    “特展”中,还有一件不能不提的文物复制品——《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郭丹介绍说,这件中国现存最早的状元卷,是山东青州博物馆藏品。因原件1991年被窃后残损已不适宜展出,所以本次展览所用为复制品,但仍甚为难得。

    赵秉忠,明代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他自幼勤奋好学,万历二十六年考中状元。这份状元卷为册页形式,共计22折,每折通高47.67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系全绫装裱。正文前有赵秉忠的祖父、父亲简历,卷首有万历皇帝朱笔御批的“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卷内正文共计2460字,全部用蝇头小楷书就,朱笔断读,为典型的八股文。文后为9位阅卷官的官职姓名,并有“礼部之印”、“弥封关防”印记。

    据史载,当时明神宗朱翊钧提出了怎样改善吏治,以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策问。赵秉忠在文中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制、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反对官场腐败,倡导“激浊扬清”。他用“实政”和“实心”之说建议皇帝依法治理国家,以德才衡量用人,最终达到天下大治。赵秉忠后来官至礼部尚书,但因触犯宦官魏忠贤而被削职还乡。

    令人感兴趣的是,历朝历代状元卷均属宫廷机要档案。而这份状元卷如何历尽沧桑,最终流传至赵氏后人手中的,至今仍是个谜。1983年,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这件珍宝捐给了青州市博物馆。(新华社专稿)


·上一篇文章:徐悲鸿弟子被骗价值百万画《恩师徐悲鸿》
·下一篇文章:人品差书法好:中国历史上笔走龙蛇的三位大奸臣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quwen/0814855187J139BCHAH84HBAB7FK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