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闻:王羲之的“之”竟藏大秘密

秘闻:王羲之的“之”竟藏大秘密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倪方六

图:颜体书法“之”

 

今天来说一段古代名人秘闻,之所以说是段秘闻,因为是鲜为人知的,确实没有多少人知道。甚至连一些史学家、书法家也未曾听说过,更不要说普通读者了——


中国人取名字是有规矩的,首先要讲避讳。

 

当朝皇帝名字中所用的字,一般人就不能再用,即使已死的古人名、神话中的人名,提到了都要用另字替代,或是读成别音。如中秋节时大家必会想起的美女嫦娥,其名本叫姮娥,因汉文帝名叫刘恒,便避讳成现在的叫法了。因为讲避讳,还弄出了不少笑话,如刘邦皇后吕氏,她名叫吕雉,遇到“雉”字时,便易为“野鸡”。


 

上面说的这叫“国讳”,另外还有“家讳”、“内讳”、“贤讳”等多种讲究。所谓“家讳”就是自己的名字中不能出现父亲、祖父、曾祖等长辈用过的字,即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据考证,这一避讳规矩在东周时已出现了,一直到民国时才废除。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王羲之的后代却很特殊,儿孙们的名字中大都含有“之”字,如五个儿子分别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孙子中有王桢之、王静之。进一步查证,琅琊(山东临沂籍贯)王氏至少在十代内,都有人名字中含“之”字,根本不讲避讳。

 

图:王羲之书法真迹


不只如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王氏几代共用“之”字入名,当时琅琊的颜氏、范阳的祖氏、东海的徐氏、山东的孔氏、河间的褚氏、陈留的阮氏、南阳的范氏等有名的家族,也都出现了父子同“之”、祖孙同“之”、兄弟同“之”的现象。


而且,“之”,在当时还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权力大者,特别是当时的显阀士人,名字里往往都带一个“之”字,似乎是当时精英人士(贵族们)的标志和荣耀。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东晋时著名将领刘牢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名字里都未离开“之”。当时的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等。

 


图:王献之墨宝《中秋帖》

 

喜欢在名字中用“之”字,成为魏晋时期人名的最大特色,此风气影响到了后世的起名,甚至在今天,效尤者亦多。有的父亲、爷爷,不喜欢用军军、兵兵、欢欢、美美、豆豆……这些现在特别受宠爱的叠字名,而喜爱给孩子起个带“之”字的名字,但数代袭用的情况已相当少了。


“之”字入名,确实寓意深远,兼具文采。但魏晋时期的人为了一个“之”字,为什么连传统的避讳也不讲究了,长幼尊卑也不分了?原来,这一时期名字里出现反复“之”字,竟然是一种暗记,隐藏着一个宗教大秘密。东晋末期的“孙恩之乱”被平叛后,许多名字里含有“之”字的人士受到牵连,还因此被杀!


“之”,在通常情况下,只是一个语助词,有时也作代词、形容词来用。魏晋时人在名字中习惯用“之”字,与一种叫“五斗米道”的秘密宗教,有直接关系。已故的民国学者王瑶、马来西亚籍学者萧遥天等人,便持有这种观点。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是中国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发源地在四川的鹤鸣治(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传说,其创始人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张良的八世孙张陵。此教崇拜神仙及方术,开始时通过为人治病的方式传教,因而传播很快。因为起初入教者都需要交纳五斗米作为入教信物,故俗称“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具有浓浓的巫术色彩,故又被称为“米巫”。还因为反对朝廷,发动过农民起义,又有人称信徒为“米贼”。

 

图: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戴敦邦绘)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六十年前的今天 徐悲鸿最早建议新中国国歌
·下一篇文章:苏东坡定州轶事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mingren/091010122118GAA3C83BE3212JBJCI3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