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金碧山水 何海霞:为张大千代笔的大师
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作者:赵琳琳 录入时间:08-09-23 11:35:49
何海霞之子何纪争谈父亲: “绘制鸿篇巨制分文不取” 广州日报:何老绘制了多少作品? 何纪争:我的父亲从10岁开始学画,到90岁去世,他一生和画打了80年的交道。他确实是为中国画而生的。他平生给许多重要场合绘制了36幅鸿篇巨制,但却分文不收,宾馆的厨师、服务员很多人都曾保留有他的画,他是个非常天真、和蔼平易近人的人。 广州日报:生活中的何老是怎么样的人? 何纪争:生活中的他非常简朴和勤奋,他非常热爱绘画,只要有一点点时间,他就会去作画。即使是在“文革”中,他被下放到山区劳动,也从来没有放下过画笔。那时候,他不但画山水,还画一些富有时代精神题材的作品。甚至后来,他还去陶瓷厂在茶杯上作画。晚年时,他总在房间里放上个录音机,夜里醒过来,他就把自己对艺术的体会和想法录下来。 广州日报:简朴体现在哪里? 何纪争:比如,他在给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作画的时候,他经常主动要求把伙食简单化。他不讲究吃穿,生活非常简单,桌子上没有任何摆设,都是色碟和笔墨,只要他拨开一个地方就能够随时作画。 “文革”时期,他在西安的条件相当艰苦。他租了一间小屋子,屋子不过5平方米,只有一个小小的窗户,房子非常阴暗潮湿。他就常常利用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作画,在这个时期他画出了不少有相当高艺术性的作品。 他从来不浪费一点纸墨,即使是一小条纸他都能把它做成画,他最大的本领是既可以在方寸之间的地方作画,又能够画出鸿篇巨制的作品。比如,他可以在小茶杯上作画,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茶杯不是平面的,但是你画出的作品却不能走形。 广州日报:何老怎么教育你们? 何纪争:我记得还是我初学画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让我临摹董其昌的作品,我当时临了很多其他人的作品,突然让我画董其昌的,有些不在状态,当时临摹得很不好。我很生气,就把纸揉成团,扔在地上,自己躺到床上生气去了。后来父亲进来了,他看到这个状况,一言不发,把扔在地上的纸团捡了起来,用手把纸抹平,然后认真地在我画的画上改了起来。父亲对我说,这画你没有接触过,可能不喜欢,研究研究就会喜欢了。我又画了一遍就画进去了,确实体会到了董其昌的高明之处。后来,越画越觉得学到了不少东西。 广州日报:何老对你们生过气吗? 何纪争:他几乎从来不打骂我们,都是言传身教。从不发脾气,也不打我们。他高兴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得出来,但是他不高兴的时候,从来不拿别人撒气。我记得后来,我的继母生病了,每天都要打针,父亲每天不但画画,还学会了自己给继母打针,这件事情,他从来都不假手于人,每天都是自己做。除此以外,他还每天做饭、买药,给继母熬药。不少人都来求画,无论父亲多忙,只要是曾经帮助或接济过他的朋友,他都是有求必应,在百忙中画画写字相送。 广州日报:何老和张大千很有渊源,他有没有讲起过和老师张大千相处的经历? 何纪争:当时,父亲跟随老师张大千到四川峨眉山作画,他们时常一起在傍晚去看山水的层次。大家在山里走了很久,回来时都累得不得了,但是张大千的精神非常好,他回来一下都不坐就开始画画,有时候简笔画一晚上能画好几张,非常勤奋。 那时画画的条件不好,很多人共用一张画桌,只要画案一闲下来,张大千就立刻上去画画,父亲常劝老师休息休息,但是张大千总说不能让案子闲着。 张大千仿临古画 何海霞为之起稿 上世纪40年代,因为时局动荡,何海霞不得不以卖画为生,生活非常贫困,期间,何海霞还得了一场大病,家庭几乎濒于绝境,幸好同门李树人时常资助他,才能够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 由于时局动荡,生活艰难,何海霞后来迁居数次。开始,他迁出了琉璃厂东北园,租住在北平山西街的小房内,生活非常拮据,但是他依然坚持在艺术上的不懈探索。后来,又搬到了北京西单的宗帽四条14号,为了维持生计,这时候何海霞作画更为勤奋,往往是画刚一做完就去琉璃厂卖掉,换回一些食物,勉强度日。1945年,抗战胜利,张大千又重返北平,何海霞与老师再度重逢,他开始协助张大千搜集琉璃厂的书画珍玩,并协助鉴定。1946年3月,何海霞跟随张大千南下四川,在那里遍览名胜,观景写生。那时候,他们住在郫县太和场钟家大院,后来又搬到了成都昭觉寺西塔院。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何海霞结识了叶浅予。当时,叶浅予偕夫人到四川拜望张大千,何海霞和他们相识相交。那段时间,张大千多仿临古画,一部分由何海霞起稿,同时,他也为张大千代笔画山水画,并多次和张大千合作人物、山水巨幅,不少作品被英国、荷兰、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收藏。 何海霞(1908年~1998年):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并加入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1927年出师后在家帮助父亲写印刷用书法,复制元曲插图、生物标本、古建筑画图。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学画10余年,并一同游历名山大川,临摹了张氏收藏的大量宋、元、明、清绘画真迹。1956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专业画家,1983年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后调北京,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长于山水,功底扎实,技法全面。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石鲁、赵望云共创“长安画派”。作品骨体坚凝、意象雄奇,具有独特风貌。出版《何海霞画集》、《何海霞书画集》。1988年入英国《世界名人录》。
何海霞先生作品
·上一篇文章:艺术老顽童黄永玉与“猫头鹰事件”始末
·下一篇文章:张大千题词记趣闻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mingren/08923113549IGI21A22J9129CFD7CGH.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张天宇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王琪森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