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与赏切不可混淆:“赏”不能鉴定真假

书画鉴与赏切不可混淆:“赏”不能鉴定真假


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作者:佚名

    静安书画院院长宣家鑫的书法作品近日起在上海图书馆展出,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状况和新误区。

    宣家鑫说,日前某省书法家协会公布了一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价格表”,按照会员在书协里的级别,从高到低地排列作品价位,最高的是书法家协会主席。这种由头衔决定作品报价的做法,引起了轩然大波。职位高,书法艺术造诣也一定高吗?他认为,书画的定价和其在官场的职位毫无关系。

    出现这种“价目表”的原因是社会上有不少新入门的书画收藏者,对书画艺术没有鉴别力,只能依据职务的高低来判断作品的优劣,从而形成了职务越高、价钱越贵的状况。

    “赏”不能鉴定真假

    宣家鑫认为,鉴定是一门科学,“鉴”与“赏”是不同的。“鉴”是指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作品,目的在于分辨作品的真伪。“赏”是对作品的判断与主观理解,更多的是评判作品的艺术水准与作者的艺术造诣,两者不能混淆。

    但有些书画家常常在鉴定过程中,把自己对书画的主观判断带入到辨别真伪中去,认为画得好的作品是真迹,画得差的就是赝品。其实不然,作伪者通常会将书画家的代表作作为底稿,所造的赝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如果仅凭画得好坏来认定真伪,是不科学的。也有的鉴定专家采用著录法及标准件法,把需鉴定的作品与公认的真迹作比较,如果风格一致即为真迹,风格有差异则为赝品。这种鉴定方法也存在局限性。书画家一生中作品多达几万件,少则数千件,而真正成熟期的作品不到十分之一。如果仅用成熟期的作品作为标杆来对照,必然会造成“冤假错案”。

  频频出现是短期炒作

    同一件作品频频出现在不同拍卖会上,宣家鑫认为这是短线炒作的缘故。常去参加艺术品拍卖会的人会发觉,同一件作品,春季拍卖时出现在这家拍卖会,秋季马上就会出现在另一个拍卖场;也有的今年买进,明年卖出,而且价格会明显攀升,给人一个假象:此件作品升值空间大、升值快。宣家鑫说,这种价格其实是不可信的,有些人就是靠拍卖来不断炒作、抬高自己的身价。买者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辨别能力,不要盲目地被所谓的市场价所蒙蔽。(广州日报/解放日报)


·上一篇文章:书画鉴定五大依据 如何识破“老瓶装新酒”
·下一篇文章:局部“整容”真赝同体 国画假戏真做技术活(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jianding/10581528395CGD1IJD41I92EJEEB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