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一半“非遗”项目背后没有专家指导
来源:中国收藏投资网 文章作者:李洋
有情怀,才有需要
问:要让传统民间文化参与现今生活,有什么好办法吗?
答:这主要靠生活自己的选择,由大众创造,但也需要精英帮助设计、整理、挑选、引导。设计界人士就可以帮这个忙。比如,现在人们辟邪的心理很强,因为现在的生活不比以前更安全,车多、人多、电器多。你要是真给大家设计出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门神,不一定要用糨糊贴在门上,也可以摆着,一定受欢迎。
有一次,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到天津的年货市场来,看到一个剪纸摊儿卖的小福字只有指甲盖儿那么大。她马上猜出这是用在新东西上的。真聪明,这个就是贴在电脑上的。有卖这个的,就说明人在过年的时候有这种需求。过年时,面对黑的电脑屏幕,人们感到不舒服,点染一个小福字,就把年意点染出来了,把心里对年的情怀表达出来了。这个时候,自然就创造出了新的东西,它就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文化。有了情感,就要想办法表达出来,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民族文化情怀。
问:情怀从哪里来呢?
答:人有情怀才有需求,民间文化才能产生出来,才能被需要。传统节日的淡化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节日情怀。没有情怀,拼命宣传吃粽子、挂艾草是没有用的。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情怀?因为我们没有记忆,小时候没有端午节的记忆、七夕的记忆,自然到这个时候就没有这种感情产生。但春节就有,你人在纽约曼哈顿,春节晚上你也会给家里人打个电话,这情怀到时候会发作的。没有情怀,就传不了文化,文化越来越少,你的精神生活就越来越空虚。保护文化就是为了保护民族的精神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做孩子的工作,让孩子过好节日。要加强孩子的乡土教育。
忧
城镇化会把10年抢救成果化为乌有
问:经过近10年的抢救,已经改变了很多民间文化的生存境况,改善了民间艺人的传承条件,也点燃了人们寻根、怀旧的情结,前景应该是乐观的吧。
答:我最近有点儿焦虑,我发现我们正面临新一轮的冲击,就是农村的城镇化。城镇化会把前10年的抢救成果化为乌有。而且,和10年前不一样,现在新的问题是连根拔,连窝端,让你的文化没有载体了。如果没有载体了,怎么才能把它保护下来?我也没有完全想明白。
今年过年,我去杨柳青看一个做年画的老艺人。一进门就发现他脸色不对,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这里36个村都要城镇化,全部住进楼房。杨柳青三十六村很有名,本来是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婆领媳做的。如果城镇化了,没有农耕生活了,文化的土壤和空气都不一样了,文化不就涣散了吗。他的儿子本来已经放弃打工跟着他学做年画了,这不是前功尽弃了吗?民间文化就像雨一样,一丝一丝的,如果每根线都断了,文化也就越来越稀薄了。
·上一篇文章:美国博物馆善经营 重规范
·下一篇文章:西方博物馆的开放性 从卢浮宫谈起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11526163956G9KAIIH177JA8D0C75JJ.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黄宗治 |
李一博 |
王凯 |
张爱国等 |
佚名 |
周玮 |
魏忠杰 |
许茹、马牧旺青 |
陈益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