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国艺术塑造“艺术中国”

通过中国艺术塑造“艺术中国”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章作者:刘伟冬 居其宏 方 仪 沈义贞

生活中所出现的能够反映国家形象的人物与事件常常会及时地给以艺术的表现。“9·11”之后,关于伊拉克战争以及“反恐”题材影片的数量之多有目共睹。在这方面,近年来我国的艺术创作中除“非典”之后及时地出现过一部《38度》之外,其余的就均很少见了。所以,今后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我们还有必要充分借鉴国外艺术实践的经验。

    全球化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浪潮,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教育以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中国人的命运,而且也要深刻影响到作为中华民族的话语资源(其一旦产业化则将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经济资源)与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文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艺术家从现在开始必须树立全球化观念,把国家形象的塑造置于全球化视野之中,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有地方性、民族性,又要具有全球性,用外国受众熟悉和乐于接受的艺术语言塑造中国形象。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但能从比较的角度借鉴国外的某些文化资源,而且能够建立起一条为国内外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融合的路径。

    就国家形象塑造而言,还应为艺术大师的诞生创造良好的土壤。艺术大师本身就是国家形象识别的重要标志。譬如,我国的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等艺术大师,以其杰出的艺术作品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可以说,中国为世界所认可、熟悉的艺术大师越多,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世界公众的视线里也就越清晰,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也就越客观。因此,有必要为艺术大师的孕育与出现在人才培养、经济保障、政策扶持等各方面创造条件。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798——中国艺术新地标
·下一篇文章:观“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有感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07519718149J40F60289CCIKAE6F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