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克隆”一词,大家都不陌生,词意也无需再作解释。现在笔者将其借用到我们设身处地的书画鉴定这个特定中来行业,纯粹是因为这个词所表达的原 意义与本文所要重点说明的内容在表象与本质上均有可比拟性。因此,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名家书画作伪活动的动机﹑炮制手段﹑操作程序﹑抛售策略乃至于仿制品的成品模样等等,为书画鉴藏界朋友们的书画辨伪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书画鉴定意义上所谓的“克隆”,较接近于书画教育活动中的专业术语——“对临”。“对临”,意即对照着书画作品的母品原作或印影件原原本本地写或画出来,它是学习书画技艺过程中最为通用的“临摹”手法中的一种,曾被古今业内人士认为最为行之有效的打基础阶段的学习方法,但“对临”的初衷应该说是与书画作伪并无关连的。而“克隆”则不然,它是当今书画造假之徒有意识,有步骤,以欺世盗名﹑谋取暴利为首要动机的炮制名家书画赝品的阴谋活动。可以说“迷惑他人”“使消费者上当”是它的终极目标,只要造假者在暗中所实施的该举动一时不被觉察出来,“克隆”某名家书画的活动将会在若干时间段内变着花样无休止地进行。如今,被“克隆”类型赝品蒙骗过的人已实在不少,他们中既有普通的书画收藏爱好者,又有书画创作和理论界的专业人士,甚至于还有平时眼力不错的书画鉴定家。因此,书画“克隆”作伪是当今社会上健康书画鉴藏力量的“心腹之患”,如不将其彻底的从全方位进行揭示,其危害将是无法估量的。
在现实中,同样是属于“克隆”性质的作伪,但由于造假人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和作伪者“策划理念”的差异,使得流到社会上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诸多“克隆”性质的作品会有各式各样趋大同存小异情形下的相应类型,它们对不同的书画鉴藏者所产生的迷惑度也有相对的“厚此薄彼”之处。为了摸清书画“克隆”作伪的炮制规律和成品类型,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对其作了一些跟踪探查与类别分析工作,现总结出它们常见的主要类型如下:绝对“克隆”﹑相对“克隆” ﹑更名“克隆”和变态“克隆”。
(一)绝对“克隆”
绝对“克隆”,是指造假者就像“复影机”一样将某位书画名家的某件作品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有的甚至于连赝品的外围裱件都力求仿得与原作的一模一样。从造假的数量上看,炮制者针对某一母本有的仅“克隆”一张,有的则“克隆”好几张不等。总之,它是现时市面上最为常见的且极具欺骗性的名家造假方式。操作人一般具有较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们有的本身就是水平不差的职业书画家),当然他们也会在事先投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揣摩演练的准备。这一类型的赝品一经“克隆”面世,只要造假者确实如上述所说的“修炼有方”的话,一般可以使伪作达到行话所说的“乱真”境地。在母本原作不露面;一真一赝作品间不存在作比照(货比货)可能的前提下,大多数人是看不出伪作破绽的。据说当年张大千就是这样的一位传奇“克隆”高手曾购进一些宋﹑元﹑明﹑清时期的名家画作,暗地里进行绝对“克隆”手法的操作(他还擅长其他手法),然后便将真迹藏起,把仿品卖出。结果连吴湖帆﹑黄宾虹等这些当时书画界的顶级鉴藏家都看走了眼,以至于现在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至今都还收藏着他制作的名画“克隆”本。现在我们所处的年代比起张大千生活的时期无论是人的聪明才智还是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都要高出许多,书画作品的“克隆”技术没有任何理由不会有教大的长进。不能不说的是,在近现代名家书画的“克隆”造假术这一“潜在”的特定领域,某些炮制者的实际操作水准确实已臻于令人难以置信的境地。
(二)相对“克隆”
相对“克隆”的含义可以从它与绝对“克隆”的比较区别中得以明确:绝对“克隆”是对原作所有内容完完全全的复制,相对“克隆”则是大部分内容的完全复制,小部分的内容根据母本原作上的具体情况做了一些相应变动。产生这种规定性的根本原因大多数是因为书画原作中(此处主要指画)题款字数太多并且该名家的书法水准极高,完全复制的难度较大。而对于一件赝品的仿真程度如何来说题款毕竟只是属于相对次要的部分,题款多的是完整的一件书画作品,题款少的也未曾不是一件完整的书画作品。将其作一些删减或外带拼凑处理,实际上是在重点保证大感觉“像”的前提下相应降低了早造假难度,以免“言多必失”导致伪作的全盘败露。现在,以相对“克隆”手法炮制出来的名家书画赝品在世面上也是比较多的,它的影踪经常都会出现在国内的各种书画经营机构中。
(三)更名“克隆”
有的名家书画作品的造假者,为了增强伪作第一印象的“隐蔽性”,鉴藏者更容上当,就专门选择一些特殊类型的名家原作或原作影印件进行先期“克隆”,在“克隆”工作接近完成,操作实施到伪作题款步骤时,有意将伪作的署名作“张冠李戴”的技术处理。同时,题款的字体也会根据被摹仿者和被冠名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或作或不作一些相应的变化。此举用意在转移鉴藏家在审阅该“克隆”品是的警觉视线,使他们即便找遍署名名家的所有作品资料也不能看到该赝品的仿制母本(书画鉴藏界不少人在针对某一名家作品作真伪鉴定通常总要查阅一下该名家的作品以增强判断信心),从而发现不了“庐山真面目”。这种以更改原作者署名的炮制名家赝品的造假手法,我们称其为:更名“克隆”。
更名“克隆”的伪作在市面上目前被发现的数量虽还不算很多,但它偶尔混迹于某个名家书画展销或拍卖场所时其欺骗性却足可称为“不同凡响”,若是没有引起鉴藏家们的警觉,它的确不太容易被识破真相。
(三)变态“克隆”
变态“克隆”说的是造假者在实施“克隆”造伪时,抑或是对原作者创作手法认识理解上的偏差,也可能是个人某项操作能力的局限,他们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操作工具和施用质料作变换,最终利伪作的成品既是根据母本原作的画面仿制而来却又似乎“有所不顾”其表面上某个项目的外观差异,从而造成自原作到仿品的“变态”感觉。虽然这种造假手法其成品有一定程度脱离母本原作的成分,但本质上它还是属于“克隆”性质的作伪。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变态“克隆”出的赝品多数都与仿造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的作品有关。大家知道,潘天寿兼擅指墨画与“笔墨画”二种技艺,在许多书画鉴藏家的心目中,潘氏的指墨画更具有他个人的艺术独特性,在书画艺术市场上其价格更高也更容易出手。因此有些造假就将造假目标重点盯在他颇具代表性的指墨画作品上,自以为他的指墨画类型作品无论是线条还是墨块乃至造型都会相对单纯﹑简洁一些,仿起来可能比较容易“像”。于是在造假操作时便产生二种情况:其一,造假在具体实施时往往因为对宣纸的加工乏术,运指不得法,故仿制的效果不理想,最终不得不改用毛笔和一般性生宣纸操作。其二,也有的造假者根本就不知道原作是指墨画而非“笔墨画”的套路操作起来,这样就不可能不使成品于原作有所出入(先不论仿者与被仿者艺术功力深浅的差距)。
上一篇: 复制品、赝品莫混为一谈
下一篇: 古代书画鉴定的几个问题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 2001 zhsh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华书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