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如何才能表现出对象的色彩关系、色调和色彩美感,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地掌握色彩观察方法,和颜料调配规律。 色彩观察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孤立起来看局部的错误方法;二是从整体比较着色彩相互的关系中,认识色彩个性与倾向的正确方法。前者,观察的效果,会使有区别的同类色画得完全相同,失去色彩变化与丰富的美感。所以在色彩训练的过程中,培养整体观察的习惯是首要任务,整体观察的方法,也即通过比较去认识色彩倾向的方法。 比较,即比色彩与色彩之间色相、色性、色度、冷暖的区别。孤立起来观察色彩还有另一种不良后果,如观察一块白色衬布的色彩,盯住看局部,白色衬布可在你视觉中显现出蓝、黄、紫、绿等多种色彩因素,通过调配,这个复色肯定是灰暗不堪的脏色。如果把这块白布与其他物体联系起来比较着观察,它的色彩就会非常明确易辨,可以画出鲜明并有大的色倾向的调子来,可以获得与主体物有对比、有陪衬、有谐调的色彩效果。 在室内画静物的暗部或物体的底面,许多地方都十分深暗;如果只从素描的观点去认识,只能表现出浓淡的关系;如果联系起来整体去观察比较,这些暗部仍然存在色彩冷暖的各种变化,不至画成相同的暗色。当然,比较色彩的关系,认识了它们的区别,也可能在表现时,夸张了区别的因素,使色彩失去谐调统一感,这并不要紧,只要对调色进行适当的控制,就可以逐渐得到解决的。 关于颜色调配的认识,是要通过写生实践而逐渐获得经验的。认识了色彩现象,并不一定就能调配出来,通过多次的调配试验,才能逐步达到目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色彩,就绝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色彩关系的。 在水粉写生中,常常会产生灰暗的脏色,其中也包含调色不当的原因。主要是调含灰色彩没有把握。为了保持色彩的纯度,能用两个颜色调出一个含灰色,就不要使用更多的色来调配,如用棕色加粉绿就可以获得棕灰色,也可以用蓝,黄,土红,白等多种颜色去调出棕灰色,那么,这两种不同调配方法所得的含灰棕色,前者色纯度为佳,色彩效果好。这也说明了色混合的科学规律。 调色盒是提供调色时找到正确色彩关系的一个重要工具。不论色彩明度的推移、纯度的变化、色彩冷暖的转变连接等等关系,都是先在调色盒中,通过色调配获得准确色彩后,再画上纸面,而不是孤立地调一个颜色,画到纸面后,再去看对不对。许多初学者在色彩画写生时,并没认识到这一点,实质上是未能发挥调色盒最重要的作用。 水粉画通过衔接方法取得效果的关键是正确控制色彩明度的变化。在“色彩的观察与调配”一节中,已讲到如何利用调色板,先在调色板中找到颜色衔接的正确关系,然后进入画面。这是靠调色板来获得正确色彩衔接关系的好方法。一些一气呵成的水粉画作品,是趁色彩未干时,运用湿画方法完成的。颜色未干时,颜色比较容易衔接。冷暖两个色块,也可以趁色未干时在连接两个色块的地方进行部分重叠,混合后产生一个过渡的中间色,使衔接自然柔和,没有生硬的痕迹。一个器物的背光面轮廓线,总是模糊不清与背景或投影融合在一起的,属于虚实对比中的虚,强弱对比中的弱,这种比较虚的色彩关系,最适宜使用湿画的方法来获得较理想的衔接效果。可是,一幅作品在描绘过程中,较难保持画面色彩的长时间润湿不干,而颜色干燥以后,就失去湿画时的效果。此时可以将需要衔接的部位,用干净的画笔刷上一层清水,使已干的色相状况恢复到潮湿时的状况,再根据这色相状况来调配衔接的颜色。这样画家就会方便和有把握得多了。这种方法是水粉画中经常被采用的,因为水粉颜色干与湿时的色相有明显的差异。如果不采用以上的办法,在已经干燥的色层上继续作画,色与色的衔接主要凭经验,要把握好画上去的颜色的色彩个性基本上一致,干后能自然衔接,不会生硬脱节。这还可以利用在调色盒中残留的第一次色作为衔接时的依据,或先调出要与之衔接颜色的色相,作为继续衔接的标准。这些是在缺少经验的情况下采取的办法,有了经验以后,就不难判断衔接颜色应如何调配了。另一种干接的方法,是使用排线和色点,将两个有差异的色块,自然柔和地衔接起来,表现出圆润的立体效果,可以用两色中任何一个色的线或点子,在连接处画出一个过渡的中间色办法来处理,就可以达到表现效果。这和版画中,使用排线或点子表现层次的技法来交接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在表现许多明亮物体或景色时,如天色、水面、路面、房屋等等,需调入大量的白色来达到明度的要求的,所以水粉画需要用白色时,就应大胆使用白色,并保证有一定的厚度,这样可使造型厚实有力,与薄画部分产生强弱对比效果。一般说来,用色的厚薄方面,以厚画为主,方能获得较好的水粉画效果。
上一篇: 水彩画的色彩运用方法
下一篇: 水彩画中的原色,间色和复色怎样应用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 2001 zhsh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华书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