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基础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知识 > 书画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水墨的绘画性(中国传统水墨元素)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名词,
具有地域性特征,
工具材料或是一个画种的标志。
水墨画就是代表中国的、使用宣纸、毛笔、墨汁来作为绘画材料的一种绘画形式,
名称具有独立性和标志意义。
有别于日本画、油画或版画,
是独立于世界绘画领域、地域性,
文化属性极强的绘画品种,
以至于英语里没有水墨画专有名词。
诸如:毛笔、宣纸、墨汁等等名词,
可见它是太独特了。
独特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

  一个画家一生把水墨画作为基本绘画方式进行创作,
有从初期向成熟过渡,
或称延伸,
是在时间上的延续,
在水墨艺术语言上多年求索,
直至出成就。
这种时间上的程序,
其实是艺术曲折之路,
向高峰艰难攀登的足迹。
如果称为“延伸”的话,
是艺术家创作过程的一个称谓。
其实“水墨延伸”是指这一层意思,
是画家苦苦探寻,
上下求索过程的一个时间性的说法。
“水墨延伸”作为一个展览的名称,
延续了多年,
举办多次展览,
其实是一群自由散漫的画家有了共同的“理想”,
在创作上有相同的艺术抱负,
在人性上有相似的“毛病”,
做为还谈得来的这么一些人,
企图在水墨画艺术创作上能有一点贡献,
给我们这么深厚的水墨画长河里添一点色彩,
可能就有这简单的愿望。
办展览总要有名字,
拿来“水墨延伸”做名称,
也是这些人没动脑筋取来就用。
办展览多年,
到也出现一个品牌。
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画坛上有影响的学术群体,
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
现在有很多展览,
称呼也很多,
大家都有共同愿望,
还是促进现代水墨画的繁荣,
共同推动水墨画事业向前发展,
把水墨画这门传统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延续下去,
如果有这么一点作用,
那么“水墨延伸”就有贡献,
就有成绩。

  水墨画本身有极其强烈的特点,
是它的“绘画性”,
古人称为“画意”,
“写意”。
传统水墨画强调用笔、用墨,
创作出的作品就有极强的“画意”、手感的画意。
现代人强调绘画性就有这些内容,
并增加现代视觉艺术规律相关的内容,
诸如:视觉艺术形式、语言,
视觉上的规律。
使之成为一门适应现代社会、人们欣赏的,
需要的,
具有现代审美趣味的绘画品种。

  绘画是用笔墨来塑造的“骨气形似,
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画的过程实际上是用笔的过程,
作品就具有了“绘画性”的意义——画意。
水墨画尤其注重“画意”,
“画意”就被今天人们演绎成“绘画性”。
传统水墨画注重如何用笔去画,
用笔用墨的讲究颇多,
形成了水墨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用笔的修炼成为水墨画家必须具备的重要研究内容,
因此,
水墨画的用笔在古代人那里形成理论,
自唐代至清代至现代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各朝各代大家都有独特的见解。
五代荆浩谓“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中日笔法:“意在笔先,
胸有成竹;而后下笔。
则疾而有势,
增不得一笔,
亦少不得一笔,
笔笔是笔,
笔笔非笔,
具极自然。
”古代早就把用笔的要求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超乎用笔本身。
以笔和墨塑造出水墨画追求的“意境”。

  “意境”是水墨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它通过绘画性的笔触、墨色得以实现。
“意境说”产生于宋代,
苏轼首先在诗词中提出“诗中意境”学说。
与此同时,
“意境”引入绘画,
渐渐地成为水墨画家营造画面的最高目标。
所谓“意境”,
是传统水墨画在审美上建立的理想,
这个审美理想既是抽象意义的,
又是历代画家孜孜以求的东西。
苏轼在阐述“意境”意义时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在诗中营造画意在画中营造诗境,
“意境”寓于其中;像云岚飘渺,
氤氲朦胧。
摸不着的东西,
只是凭画家的意想插上想象的翅膀,
升华于形而上的一种虚境,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这种构成意境的塑造方式就是“绘画性”在起作用。
显然“绘画性”名词缘于现代人的体验。
其实它是和古代人所说的“意象性”“画意”是一个东西。
只是现代人用“绘画性”这个带有时代感的名词置换了古代人的概念,
我个人却是更喜欢这个词——“绘画性”。

  传统水墨画充满了绘画性的笔触、墨色,
营造出绘画感的律动。
水墨画所追求的画意,
举凡雅致、高逸、浑厚、雄壮、优美、苍劲、神趣、秀美乃至气韵都是通过具有“绘画性”的笔墨表达跃然纸上。
我们从中体验出来的还是其绘画性的笔触在起作用。
水墨画构造出特殊的绘画性语言是世界任何一门画种所不能比拟的,
水墨画独立在世界画坛上,
也是五千年另文化发展出最成熟、最完善的艺术品种。

  “绘画性”其实是水墨画的特点之一,
它强调用笔的表现性,
强调笔墨语言,
如果用“绘画性”去概括它的特点是最合适不过了,
笔墨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不同于油画、版画或是音乐、舞蹈、戏剧,
它就是水墨画特定的艺术语言,
这种方言的绘画性使我们清楚地区别出它自己的音调,
如同汉语和日语,
有明显不同。

  1998年,
我在日本讲学期间,
应邀云参观日本美术院年展“院展”,
其中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现代日本画越画越缺少绘画性了,
转而追求制作性的精良。
陪同我参观的日本美术院理事也“院展”主持人之一的盐出英雄老先生请我谈谈观感,
我明确地提出了我的看法,
盐出老先生惊讶的同时,
同意我的观点,
他也有同样的忧虑。
现代日本年轻画家在刻意追求日本画的制作性,
强调制作感,
忽视绘画性的追求,
甚至丢掉笔意和画意,
最多、最复杂的是制作的工序,
强调的是技术性,
一张不大的画要经过二三个月复杂的制作才能完成。
岩彩材料的层层叠加,
技术之复杂,
视觉上的效果就是制作的精致,
形势上的追求也是体现在制作手法上。
丢掉了早期日本画所特有的绘画感和感动人的画风。
年轻的日本画画家追求的是制作精良和材料的质感,
忽视绘画艺术“绘画性”的运用,
这样强调制作性的结果会导致一个画种的衰败,
他们如此发展下去日本画往何处去?我耽心日本画的寿命。
相比较,
我们水墨画强调其绘画性的塑造,
是我们中国人的大指挥。
“绘画性”是水墨画的灵魂,
“绘画性”的不懈追求导致水墨画健康发展下去,
也是中国水墨画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所在。
我们抓住了绘画艺术的根本?——“绘画性”。
绘画性的追求永无止境,
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不同的审美要求,
它伴着水墨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下去。

  “绘画性”是一张画的灵魂,
成功的大师们的作品充满着独具个性的绘画性语言,
石涛、八大、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潘天寿等大师们的作品的绘画性是其它任何时代、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水墨画的绘画性丰富多变,
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性”语言。
今天,
我强调“绘画性”的提出,
是基于水墨画的笔法、墨法中深厚的传统,
提出了蕴含在传统中一个根本问题,
只不过与古代人说法不一样,
其实是一个内容,
就是水墨画的灵魂——“绘画性”。

  “绘画性”排斥“描写性”。
就是画一张写生,
也要带有“创造”的意识去对待,
反对对着对象描摹、描写。
不带任何想法的描写是被动的,
也是美术学院国画人物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个问题,
就是写生与创作脱节,
学生写生课完成得挺好,
一到创作课就不会画画了,
究其原因,
在基础训练中缺乏对“绘画性”和“创造性”的研究,
没有强调“绘画性”在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性。
如果在基本功训练中加强“绘画性”的指导,
训练学生一开始就具有创造意识、画面感,
那么,
今后他们画什么画都会自学地运用“绘画性”的艺术语言规律去表达,
并运用它去进行创作。

  “绘画性”并不排斥制作性,
制作性的技巧实际上是丰富画面语言,
开拓表现性领域,
拓展表现手法,
始终要服从绘画性的要求,
是发展的需要。
如果像现代日本画走的路,
其结果就大谬不然了。
也不是我们水墨画的目的。

  “绘画性”在现代水墨画上提出,
是现代艺术规律对水墨画的要求,
在21世纪,
水墨画面临新的挑战,
需要建立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审美理想,
并丰富和发展“绘画性”艺术语言,
作为跨世纪的中国画家要面对这个带有时代感和时间性的学术问题。
“绘画性”的追求,
无疑是对水墨画艺术表现语言追求的升华,
现代水墨画在“绘画性”原则指导下必然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上一篇浅谈中国画意境的构成(中国画的神韵和意境)

下一篇传统国画颜色(中国国画传统颜色)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