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走进县城看发展|青海湟源:“茶马商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位于青海湖东岸,曾是唐蕃古道途经的商贸地区,有“茶马商都”之称。近年来,湟源在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开发、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走进县城看发展|青海湟源:“茶马商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城全景。(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无人机照片)

    “绿色”成为生态建设“底色”

  清晨,家住湟源县日月乡大石头村的铁丰成,早早就来到离村子10公里外的草场,捡拾垃圾、巡查草原鼠害、火情。54岁的铁丰成已经当了10年的草原管护员,这片草场的生态变化让他感触颇深。

走进县城看发展|青海湟源:“茶马商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

  这是6月22日拍摄的湟源县东峡乡景色。(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无人机照片)

  “葱郁的草原上曾出现裸露的土地。”铁丰成回忆,十几年前,由于过度放牧等因素影响,日月乡周边的草场持续退化。草原退化后的一块块荒地,犹如一道道伤疤刻在周边牧民心中。

  10年前,为了遏制草原退化,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当地牧民减少草原放牧,对牲畜实行棚圈饲养。不少牧民当起了草原管护员,铁丰成就是其中一员。如今,退化后的土地又长出郁郁葱葱的小草,日月乡的草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湟源县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负责人张春清介绍,目前,湟源县已落实131.98万亩草原资源管护任务,退牧还草17万亩,草原毒草防治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退化草原治理率分别达到63.89%和7.7%,草原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近年来,湟源县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投资1992.54万元完成城乡园林绿化19.39万平方米,荒山荒坡和校园绿化647亩。截至2020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7.5%。

    文旅融合让非遗传承“出圈”

  在古代,湟源丹噶尔古城洋行、商铺门前会摆放广告灯箱,夜间点燃蜡烛挂在门外招揽顾客。如今湟源县排灯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节日灯彩艺术,每逢佳节,湟源县大街小巷悬挂排灯,烘托节日氛围。

走进县城看发展|青海湟源:“茶马商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

  8月26日,湟源排灯传承人正在介绍湟源排灯。新华社记者解统强 摄

  78岁的杨增贵,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湟源排灯)的代表性传承人。“排灯不单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杨增贵说,随着工业发展,如今排灯用电灯替代蜡烛,保留了手工雕刻边框的工艺,排灯灯面上也添加了历史典故、山水花鸟等图案增加观赏性。

走进县城看发展|青海湟源:“茶马商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

  8月26日,杨增贵在木料上雕刻花纹。新华社记者解统强 摄

  除了排灯,湟源皮绣因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众多保护者和传承人。

  “湟源皮绣采用牛羊皮张,利用牛羊毛线和丝绣线,以盘、攒、绣的传统工艺,绣制出人物、风景、动物及花卉草木等图案。”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永清介绍,为了发扬皮绣文化,公司探索文旅融合的商业模式,让湟源皮绣成为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

走进县城看发展|青海湟源:“茶马商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

  8月26日,在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绣娘制作皮绣。新华社记者解统强 摄

  近年来,湟源重点发展文化遗产游。结合丹噶尔古城文化保护传承,开展多项文旅融合项目,创新旅游经营模式,确保文化旅游领域年均投资额超2.5亿元。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湟源皮绣和湟源排灯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中“出圈”。

    产业发展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走进湟源县大华工业园区,青海文友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和包装车间内,36名员工正在3条肉食品精深加工生产线上紧张作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中国这十年】一图速览 奋发有为建设美好新疆

下一篇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8月29日启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