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集采已成为近些年影响医药行业的重要政策之一,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患者受益已经成为医改的重要方向。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3703号 (医疗卫生类329号) 提案答复的函》,对朱弈龙委员提出的关于引入新型创新药准入评价机制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国家医保局表示,进入集采是创新药获得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由于生物制品无法开展生物等效性(BE)试验,相对于化药纳入集采需要考虑的因素将更多。“我们将在现有集采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生物药的特点,不断完善生物药集采规则。”
此外,在《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2866号 (社会管理类263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国家医保局表示,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当前集中带量采购重点将部分临床用量大、临床使用成熟、采购金额高、市场竞争较充分的医用耗材纳入采购范围,通过公开透明的竞争规则,促使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担。
从国家医保局的回复来看,随着集采进入制度化、常态化实施阶段,集采成为影响药械行业发展最大的政策变量。是否中标集采,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分水岭。实际上,国家医保局此前也多次发布消息,有意向“将生物类似药纳入集中带量采购”。如今,从国家医保局的口径来看,推动生物药集中带量采购或许已进入议程。
其实,去年2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发布了《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技术指导原则》,对生物类似药的“相似性”进行了具体定义。这被业界认为是生物类药的“一致性评价”来了,同时也被认为是为生物类似药纳入集采做准备。
不过对企业来讲,集采是把双刃剑,并非对所有中标企业都是利好。对于后续即将而来的集采变局,生物医药企业又将如何应对?也将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朱奕龙围绕医药创新发展建言献策,他提出,随着医改持续推进,新药监管政策不断出台,审批标准不断提高,集采、国谈等措施在极大提升创新药物可及性的同时,也对企业经营造成了较大压力。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结果中,谈判成功的药品平均降价50.64%,加上研发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国内创新药上市后投资回收难,医药创新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中国无论是产业规模、企业实力还是产品创新程度,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中国创新药研发聚集于热门靶点现象明显,普遍存在同质化创新现象。而近几年国家医保准入谈判和集采等市场准入政策虽有效控制基金支出,增加了创新药物的可支付性,但是过低价格使创新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回收高额研发成本。
“在有效保障医保基金健康可持续运行的大前提下,要积极尝试新型价格机制,积极探索多层次的商业保障模式。”朱奕龙建议,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探索在我国实施量价协议,商业保险与基本医保分担药品超量风险,通过“风险分担、协同支付、一站式结算”机制打通量价协议实施障碍,为高值创新药物医保准入提供中国新模式。
朱奕龙还建议避免唯低价论,精细化设计有别于化学药的生物药集采规则,避免化学药模式的唯低价论一刀切模式,使得大多数竞标厂商都能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从政策层面为创新企业做大做强打好基础。在有效开展集采、更好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同时,给予创新企业更好的市场回报。
针对朱奕龙的建议,国家医保局在回复中表示,目前开展了6批化学药和1批生物药(胰岛素专项)集中带量采购,取得积极进展。化学药集采以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为质量入围门槛,将过评仿制药、原研药和参比制剂在一个平台上开展竞争。与化学药相比,生物药无一致性评价作为支撑、命名复杂多样、产能爬坡提升较慢,因此医保局在化学药集采基础上,对规则进一步调整完善,充分考虑生物药的特点精心制定胰岛素集采的规则。具体而言包括三方面:
一是集采前由医疗机构按厂牌报送需求量,中选结果产生后,由医疗机构按一定规则选择中选产品,充分尊重临床选择,保持临床用药的稳定性;
二是将治疗目的和临床作用机制相似但通用名不同的产品合并分组,兼顾了临床使用需求和竞争的充分性;
三是针对生物药产能约束的特点,通过摸底调查充分掌握企业产能,设置协议采购量不超过企业最大产能的50%,并在落地时预留足够生产准备时间,多措并举保障供应。
国家医保局方面表示,下一步,医保局将在现有集采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生物药的特点,不断完善生物药集采规则。
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原研药(参照药)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其氨基酸序列原则上应与原研药相同。
目前,国内共有四大品种的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分别是阿达木单抗、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主要用于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其中,阿达木单抗生产厂家已达7家。原研药企是艾伯维,生物类似药企分别是百奥泰生物、海正药业、信达生物、复宏汉霖、正大天晴、君实生物。紧盯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市场的在研企业至少还有20家。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市场将在2023年增至47亿元,并于2030年达到115亿元规模。
其次是利妥昔单抗与贝伐珠单抗,原研药企均为罗氏,利妥昔单抗的生物类似药企为复宏汉霖和信达生物,贝伐珠单抗的生物类似药企有齐鲁制药、信达生物、复宏汉霖,东曜药业、贝达药业、百奥泰生物、苏州盛迪亚生物、东博安生物等近10家。
实际上,早在3月10日,生物类似药集采已落地广东。当时,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开展广东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第一批的线上报价。从报量情况来看,利妥昔单抗的总量约1.6万支,罗氏、复宏汉霖、信达生物的占比分别是63.50%、35.11%、1.39%。最终的中选情况是——信达以885.8元的价格获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10ml:0.1g)的拟中选资格,而罗氏、复宏汉霖则获得拟备选资格。
针对第一批的线上报价,复宏汉霖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文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从广东省际联盟集采形势来看,降价幅度20%与预期相差不大,目前需要考虑的是,从现有市场来看,生产研发生物类似药的各家企业是否充实,由于生物类似药进入集采还需要看整个产能,会不会无限制、自由、不受约束的供量,但现有企业能不能达到这一标准还需观望。
“生物类似药先发优势很关键,我们需要在医院端优先卡位,而从现有产品来看,复宏汉霖生物类似物在市场占比份额较高。再加上大分子与小分子集采差别较大,从广东省际联盟集采来看,对我们影响不大,特别是在产能的供应上,我们也在加大投入,所以我们对生物类似药集采在预期之中,不会带来太大影响。”复宏汉霖首席商务官兼副总裁余诚补充道,从广东联盟集采来看,在生物类似药领域,整个降价幅度不会太大,罗氏、信达、复宏汉霖三家中选的企业一样具有市场竞争资格。
据Insight数据库,目前国内包括原研在内已有3款利妥昔单抗获批上市,两款生物类似药分别来自复宏汉霖和信达生物,此外,正大天晴也已经处于上市审评中,另有5家企业的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处于III期临床开发阶段。
从数据来看,全球范围内,生物类似药的使用量也正在迅速增长,并在未来十年保持上升趋势。根据IQVIA Forecast Link统计,2015年至2020年间,生物类似药市场以年复合增长率7.8%的增速持续上升,于2020年达到约179亿美元。据预计,2020至2030年间,生物类似药市场将以15%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2030年将达到750亿美元。
另外,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态势来看,可以肯定的是,生物类似药的市场规模在未来十年内将大幅增长。未来,大量药品专利到期与更大幅度的医疗开支下调,是驱动生物类似药市场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如此,将生物药纳入集采范围对企业的影响已是不容忽视。致同咨询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领导合伙人、融资与并购财务顾问服务合伙人董慧慧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集采、医保谈判是近几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必谈的话题,也是所有在中国生存的生物医药企业都绕不开的问题。集采困局和之前提到的同质化竞争困难是类似的根源,就是生产同款药的企业太多了,只能降价拼市场。而和FDA批准用药时会适当放宽标准类似的情况是,能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供不应求等条件,创新药在集采时价格方面才不会过于下降,才能保住应有的利润。
“我们认为,包括集采在内的国家医改政策的核心方向之一,都是在于倒逼生物医药企业走出舒适区。所以生物医药企业如果还在供过于求的领域陷于集采困局,最后的结果不会乐观。集采中标产品只能走量、换现金流和提升市场曝光度和占有率,但如果不珍惜靠此换来的转型、创新的时间和机会,企业也只能被淘汰。从未来的方向来看,不创新一定是不行的,创新不能保证每家企业都生存下去,但创新是唯一的出路。”董慧慧说。
上一篇: 佛山发力清洁能源,2025年单位GDP能耗预降14.5%
下一篇: 保险如何保驾护航实体经济:聚焦保险保障功能 发挥长期资金优势 立足保障功能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 2001 zhsh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华书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