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9月份以来,到达英国伦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等地的中国留学生发现,开学的第一个难题竟是找不到房子落脚,一些人甚至不得不在酒店或民宿过渡至今。
2019年,英国释放出扩招国际学生的信号以来,前往英国留学,尤其是攻读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就持续增长。一些学校的在校中国学生甚至达到了英国本土学生数量的一半,也由此引发讨论,“去英国读硕,到底水不水?”
实习记者|张仟煜
编辑|王海燕
在英国留学,一房难求
10月,开学一个多月后,小林和佳慧终于找到了一间可以长租的学生公寓,约20平,有窗,带卫生间,在放下宽1.35米的床,一张大桌子和大大小小的行李后,还有七八个平方的富余空间。
尽管是合租,房间不大,但小林和佳慧都非常满意。她俩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以下简称格大)一年制的研究生,英国高校一般不给硕士研究生提供宿舍,需自行租房,小林和佳慧的这间公寓来之不易。
小林是9月24日到达英国的,她在出国前已和佳慧约好合租,但没找到长租公寓,就先租了3个月的酒店式公寓,从9月30日开始入住。两人先在爱彼迎住了一周过渡,这期间,佳慧租到一间长租公寓,于是将3个月的酒店式公寓原价转租了出去。
但就在搬家前一天,长租公寓的房东反悔了,两人临时搬进了另一个中国学生的房子,凑合了20天。那个同学短租了房子,但推迟了到达英国的时间。20天期间,小林和室友四处看房,询问了上百家中介和房东后,几乎要下定决心租下一个同学转租的2万人民币一个月的学生公寓时,无意中在公寓前台得知,公寓当天会有一个房间空出来,问了一下前台,185英镑一周,虽然比去年同期贵了10-20磅,但不需要中介费,可以省下一笔约2万人民币的费用。
这些公寓并不是学校配备的,而是商业公司经营的,主要面向学生。小林记得,当时害怕临到手的房子又飞了,她和佳慧愣是在公寓里蹲了一天,蹲到签了合同才定下心来。小林找房的曲折经历并不奇怪,根据新东方《2022中国留学白皮书》,不光在英国一些热门城市,如格拉斯哥、伦敦、曼彻斯特等地,学生公寓市场通常在新生入学前一年12月开放预定,至入学前的8月底结束预定,但这几年,每年4月开始,公寓就陆续被订完了。
开学前一个月,小林和佳慧就收到了学校的邮件:“如果找不到房源,就不要到校注册。”开学后,小林甚至听说,不少中国留学生租不到房子,只好跑去邻近的城市居住,每天通勤一小时,往返上课。
小林说,自己当时选择来格大留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格拉斯哥的消费不算高。小林早在2015年就从国内一所二本学校毕业了,工作6年后,她已结婚,但还想提升一下学历,去年还在国内参加了考研,当时想的就是考研与留学两手抓,考研失败后,就抓住留学的机会,完成心愿。
做留学功课时,大多数的帖子都告诉她,四到六千元人民币,就能住到不错的房子了。但等到她真的找房时,才发现格拉斯哥的租房价格已大涨,四五千元人民币基本租不到什么房子了,普通单间价格都在800至1000英镑一个月,折合人民币在6000多元到9000元之间。甚至公寓管理费都比前几年贵了不少。
小林还观察到,以前有学生转租房子,基本都是原价,今年则普遍会加价,甚至有人加价到2500至3000英镑,“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承担。”因此,小林和室友第一次被房东毁约时,室友甚至当场就哭了,有种第二天就要流落街头的感觉。后来她还了解到,很多人开学前没租到房子,本想在酒店和民宿里过渡一段时间,结果真到了格拉斯哥,至今仍在酒店和民宿里过渡。
小林说,留学生租房困难,一是因为留学生的选择本就不多,需要离学校比较近,二是本地房东选择租客时,会优先工作党。
但在这之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跟英国大学的扩招有关。根据格拉斯哥大学公布的数据,2021-2022学年,格大的中国留学生达到9100名,同比2021年增长了47.5%,比2020年增长了138.9%,人数接近英国本土学生的一半。
英国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生是从2019年开始的,当年7月,约翰逊就任英国首相,表示将为留学生提供“最好的学生签证待遇”。2021年1月,包含英国24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的罗素大学集团发布声明称,2021年继续降分扩招国际学生。2021年7月,英国恢复毕业留学生的工作签证(Graduate Route);2022年3月18日起,英国取消所有针对新冠疫情制定的入境限制措施。
这种背景下,过去5年,前往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增长了50%。根据英国高等院校招生办公室(UCSA)数据,2022年,申请英国大学的中国学生创下新高,达到31,400人。
“反向留学”?
扩招国际学生后,英国大学里的中国学生就越来越多。就读于英国诺丁汉大学会计金融专业的路明非告诉本刊,今年10月初的一节专业课上,他发现上课的200名学生中,绝大部分是亚洲面孔。他录了个视频发到社交平台,自嘲“反向留学了属于是”。
其实早在疫情之前,2018年入读利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郭宇就发现,自己就读的商科专业里,学生基本都是国际留学生,亚洲人占了大半,且中国人居多。
吴老师是一名教育服务领域的创业者,根据他的观察,在英国的授课型硕士中,确实英国人少、中国人多。他分析,很多英国本土的本科学生都是贷款读书或勤工俭学,如果就业,本科学历也够用了,除非有兴趣或学术追求,否则继续读硕士的并不多。
而在众多的中国留学生里,而且因为商科或人文社科相对容易入门,成了很多人的首选。
相比之下,非商科或社科专业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小林的室友佳慧学的是理工科,同专业里,英国本土的学生占了大半。轩轩2021年进入伦敦国王学院(KCL),攻读药学硕士,她注意到,同级大专业共60-70名学生中,中国留学生也只占了12-13个。
在伦敦,轩轩一年的花费约60万人民币,包括25万学费、13万房租、4万语言班培训费和杂七杂八的生活费。小林所在的格拉斯哥和路明非所在的诺丁汉,一年留学费用则在40-50万人民币。
即便如此,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去英国留学仍然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路明非说,他选择申请英国的学校,就是因为相比美国,这几年英国的招生政策更友好,相比国内和澳大利亚,学制又只有1年,很节约时间。用吴老师的话来说,只要本科绩点和雅思成绩过得去,就有机会在英国上QS排名前100的学校,既避开了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又能在短期内获得一个还不错的文凭。
从“卖方”角度看,英国高校也需要留学生创收。由英国政府资助的罗素集团对外公布的数据,其旗下的学校,每招收一名本土学生,就会亏损1750英镑(英国政府规定每位本土学生的学费上限为9250英镑),甚至因为种种因素,到2024/2025学年,这种亏损甚至可能增加到4000英镑/人。
另一所英国公立综合大学诺丁汉大学理事会的会议纪要则曾指出,“过度”招收本土学生和过少招收国际学生人数,让学校损失了340万英镑。今年8月,《泰晤士报》发布了一篇报道称,各高校呼吁上调本土学生的学费,甚至希望至少上调40%至2.4万英镑每学年,以填补现在各高校的亏空。
学费上调的直接影响了英国本土学生人数下降。据University World News报道,即便英国各高校在扩招,但总体的入学人数却一直在下滑,其中一个原因是本土学生大量流失。UCAS的前分析研究主管Mark Corver告诉媒体,今年各校将学费上调了5%,本土的入学人数减少了12%。
英国高校里的欧盟学生也在流失。轩轩去年入学时,英国已完成脱欧,欧盟其他成员国的留学生原本享受英国本土学生待遇,那之后也需要像普通留学生一样,缴纳高于往年同期的学费。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正式脱欧前,全国有大概12.5万欧盟内其他成员国的留学生学生,但脱欧当年,这个数字就减少了5万。
与此相反,2021年9月,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 (HEPI) 发布了一份《留学生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报告显示,2018/19学年,国际新生为英国带来了288亿英镑的总经济收益,合人民币约2552亿。一位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在英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本刊,她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费都是英国本土同学的学费将近2倍。
截止目前,美国依然是中国留学生第一留学目的地。2022年里,中国留学生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0.6%,数字依然庞大,但同比减少了8.6%,连续两年下滑。与此同时,据某行业报告,2020年选择英国留学的比例持续上升。
海外学历通胀?
花钱留学,究竟能获得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小林说,她很早就想拥有硕士学历,因此去年结婚后,她就辞掉了工作,开始准备考研和出国,父母和丈夫都很支持她。她说自己实际上并不抱期望,留学回去后,工作就能再上一个台阶,“只是完成一个长久以来的愿望。”
轩轩的目标更明确一些,她本科是在国内一所二本医学院读的,毕业时原本打算考研,定下了冲击顶尖名校的目标,考研失败后,她开始琢磨出国。因为本科期间一直在做化学试验,比较枯燥,所以她给自己定下的职业规划是偏新药临床试验。结果发现伦敦国王学院新设了一个专门针对药企新药临床试验的药学专业,“既然毕业想做这份工作,为什么不直接来学呢?”
她原本是在2019年申请的伦敦国王学院,接到了药物开发科学专业的offer,但赶上2020年疫情,国内雅思考试取消,她第二年又重新申请,被调剂到了现在的专业。在这个专业里,轩轩感觉学业压力很大,“我们没有大学期之说,每个月一篇论文,一个考试,一直这样循环。”
按计划,轩轩本应该在今年8月底提交毕业论文,但今年五六月份,因为压力太大,她申请了延期到10月提交论文。这之后,原本打算毕业就回国的轩轩再次改变职业规划,希望留在英国工作。在搬家的一系列事宜中,她再次申请了延期提交毕业论文。
但对轩轩来说,她很庆幸选择了现在的专业,“它(课程设计)跟药物临床试验整个流程非常契合”。她说自己的老师中,除了有本校的教授,也有世界顶级药企的高管,平时也大多是一二十人的小班教学,算是理想状态。她的同学中,不少人都有行业经验,但依然选择再次充电,甚至在课堂上,平时偶尔也有药企的员工前来听课,平时的作业实操性也很强,“根据现有的法规来设计临床试验流程。” 出国前,轩轩原本打算毕业就回国,但经历了一年的学习之后,她打算留在英国工作。
不过像轩轩一样,直接冲着职业规划选择专业的学生并不占主流,对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文凭依然更重要。路明非2021年从国内某三本院校毕业时,就是仔细权衡了国内考研难度后选择申请英国学校的。在他看来,“(出国)本质就是拿到文凭,无非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
路明非也不期待海外经历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待遇,“这是不切实际的,文凭就是一张纸。只不过有时候本科文凭确实不够,比如管理岗的升迁,也是需要文凭的,所以我的目标很明确。文凭就是个敲门砖,放平心态,回到工作岗位还是看能力的。”
谢强曾在新东方北京分校做校长,在他看来,英国客观的确是国内考研学生失利的拯救地,因为除了牛津和剑桥,英国硕士的申请门槛相对低,可以在没有语言成绩的情况下先获得有条件录取资格,再完成语言考试。相比之下,美国的硕士录取对数理化有一定要求,且必须语言成绩先达标,才能申请。这样的差别,也让“英国水硕”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
Nancy是一名资深人力行政总监,在她看来,“水硕”其实是个伪概念。她说,“国内的孩子们读书,通过应试训练,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觉得(入门考试更)难的比容易的更有价值,含金量更高。但反过来说,所谓的含金量,就业市场上认不认,这是要打问号的。”
她举了个例子,比如今年,招聘市场遇冷,校招阶段甚至没有开设提前招场次。这让她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往年会有鄙视链,什么清北的瞧不上985的,985的瞧不上211的,211瞧不上双非的。但今年大家就说,除了清北,大家都别谁瞧不上。”但没选上的人就比选上的人差吗?Nancy觉得未必,“企业是根据供需关系来看的”。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Nancy记得,2016年以前,她在十个简历一般只能看到一两个或者两三个海外留学的学生,现在则变成了十个里面有三五个。客观上来说,海外留学回来的人确实更多了,但在这些人里,她见过有人英语都说不利索的,也见过非常优秀的,方差很大。
但同样的情况,对国内读研的学生来说同样存在。Nancy以前碰到过一个网友,说自己同学大专毕业的,通过海外留学,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有所不平。她说自己当时还回帖,“在(国内)考研的过程中,大家是特别努力的,但读研的过程中,也是有的卷,有的水,不对吗?核心的点还是在于自己。”
相比英国留学生是不是水硕,Nancy感受最深的是学历整体内卷。她说,做人力工作,用同样的标准,在一堆简历里,十年前,也许能筛选出10份简历,现在则能筛选出100份简历。在需求数量变得更少的情况下,供需关系直转直下,那不少企业为了招聘效率,继续添加关键字也是企业的常见方式,“所以其实含金量没什么下降,因为学制、师资、课程时间,都没什么变化,只是供给量变大了,大家误以为它含金量下降而已。”
(感谢记者吴淑斌,实习记者明雪菲、傅饶、陈楠对本文的帮助。)
排版:菲菲 / 审核:然宁
标签: 英国 到底 挤到 一房难求 硕士 水不水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 日本突然声称多出7000余小岛,背后暗含海洋领土算计
-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称今年想访华,先遣团可能于春季出发
-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丨在人民中间,总书记这样介绍自己
- 你的隐私数据正在网上裸奔
- 生育高峰后人口下降 多出来的学校怎么办
- “睡公司的女总监”被炒 推特又解雇200人
- 84岁老汉花万元为自己办“葬礼”:看到自己死后的场景很高兴
- 中国留学生遭男友杀害!校方赔500万美元
- 大熊猫“乐乐”死因已初步确定!中方已为接返“丫丫”做好准
- 科技部:去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 成功进入创新
- 日本66%的高端外国人才是中国人:远超印度、韩国
- 幼师转行新农人年入500万引网友羡慕 从来不种地:香椿90元一斤
- 专家:第2轮感染高峰或在3到5月,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感觉不明
- 多措并举促消费 市场活跃渐复苏——2023年开年市场消费观察
- 2023,去见面去拥抱去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