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近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十部门印发《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专项推进方案》(后简称《方案》),从强化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抗旱工程体系、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应对、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
《方案》明确,到2025年,乡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0%。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十二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三项即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其中涉及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等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确保农村居民供水质与量是持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确保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强化农村防汛抗旱韧性建设
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兼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翟国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大,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水平也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社会发展比较高的地区,农村的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能力就比较强。2021年底,江苏省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已达99%以上,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赵霞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增多,自然灾害频发,给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带来挑战,尤其是近两年来,雨带逐渐北移。同时伴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和疫情带来的物流瓶颈,全球粮食危机将更加严重。
在农村区域发展差异、自然和社会因素变化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新要求等背景下,为进一步强化农村防汛抗旱,《方案》提出三方面具体任务。
一是强化防洪工程建设。以防范水库垮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等风险为重点,强化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存量隐患,建立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实施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等。
二是完善抗旱工程体系,因地制宜推进一批中小型水库建设,加快水源工程供水管网渠系向乡村延伸、向灌区覆盖。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着力解决好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因地制宜实施当家塘、储水窖等农村小型水源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等。
三是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应对,包括前期监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统筹运用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各类骨干水利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各部门要加强数据共享,做好天气、雨水情、土壤墒情等的实时监测、预报和预警,组织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应对等。
翟国方表示,干旱和洪涝灾害是极端气候现象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要减少这样的负面影响,就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强化农村防汛抗旱的综合能力,也就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韧性建设。农村防汛抗旱的韧性建设,既包括强化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抗旱工程体系,加强水旱灾害防御技术研发等工程性措施,也包括国土空间的规划整治、农村生态系统的优化、农村居民水安全风险意识的提升以及旱灾、水灾等保险制度和产品的完善等等。
另外,一位不愿具名的水利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要加强农村的防汛抗旱能力,还应继续加强道路,尤其是山区道路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建设水利工程所需的设备和建筑材料道路运输。
针对气候变化,赵霞认为,雨带逐渐北移,“北涝南旱”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建议北方要加强高标准防洪工程建设,储备充足防涝抗涝物资,全面疏通排灌沟渠,加强水库、泵站建设和管护,确保暴雨、洪水环境下农田排水顺畅。南方要加强水资源开源节流科学灌溉工作,充分调动和利用水库、坑塘中的水源,在有条件的地方,打井抽水,浇地抗旱尽可能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多渠道筹措工程建设资金
前述水利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城乡供水存在差异。城市建设规划、居民居住都相对集中,依靠大型水厂和大型管线供水,保障率高、水质好、人均投资量相对小。与之相对,农村面积广,地形地貌复杂,居住分散,部分地区水质不达标,高山峡谷地区供水管线建设难度大,投资成本高。
针对农村地区特点,《方案》提出要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优先利用大中型水库和引调水等骨干水源作为农村供水水源,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实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由城镇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实施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管网和设施。因地制宜推进供水入户,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推进消防取水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和投资效率,赵霞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好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具体落实工作;二是在项目建设中充分利用存量基础设施,在已有基础设施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强化;三是可以引入市场主体的力量参与建设,如利用PPP模式,政府招标,企业进行工程建设,政府负责监督企业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四是优化项目实施流程,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和建设;五是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投资投劳。
与建设相比,供水工程建成后的运营管护同样重要。翟国方认为,这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要立法,为后期的运营管护提供法律依据。其次要引入市场机制,如保险公司、广告公司等,发挥市场在运管中的基础作用。再次要发挥社会公益组织以及舆论媒体的监督机制。最后要加强农村居民的水安全教育,增强居民在运管中的主人翁意识。
供水保障不仅要有水喝,还要有“好水”喝。《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综合考虑水源水质、供水工程规模、管网分布和运行方式,加快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健全完善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和千吨万人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制度,加强水质检测监测工作,提升水质保障水平。指导地方推进划定千人以上规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基本完成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
为保障六方面任务落实,《方案》提出,要多渠道落实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不新增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通过金融信贷、水利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资金(REITs)试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工程建设资金。脱贫地区可统筹利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补齐必要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短板。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对农村供水、小型水库、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维修养护给予补助支持。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防止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
赵霞认为,实现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融资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是破解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难题的关键所在。具体来看,要确保各级财政足额投入,“在不新增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发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专项债。要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积极参与投资投劳。此外,要加大财政税收方面的激励措施,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化资金支出结构。
标签: 农村 地方 可纳入 项目 符合条件 供水保障 抗旱 防汛 强化 发文 十部门 专项债支持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 日本突然声称多出7000余小岛,背后暗含海洋领土算计
-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称今年想访华,先遣团可能于春季出发
-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丨在人民中间,总书记这样介绍自己
- 你的隐私数据正在网上裸奔
- 生育高峰后人口下降 多出来的学校怎么办
- “睡公司的女总监”被炒 推特又解雇200人
- 84岁老汉花万元为自己办“葬礼”:看到自己死后的场景很高兴
- 中国留学生遭男友杀害!校方赔500万美元
- 大熊猫“乐乐”死因已初步确定!中方已为接返“丫丫”做好准
- 科技部:去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 成功进入创新
- 日本66%的高端外国人才是中国人:远超印度、韩国
- 幼师转行新农人年入500万引网友羡慕 从来不种地:香椿90元一斤
- 专家:第2轮感染高峰或在3到5月,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感觉不明
- 多措并举促消费 市场活跃渐复苏——2023年开年市场消费观察
- 2023,去见面去拥抱去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