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


来源:中国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金陵八家是指: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八人,他们活动于明晚清兴,清初金陵地区的画家主要以金陵八家为主。其实在“八家”之外,当时金陵地区的画家还有陈卓、陆日为、武丹、陈舒等,他们或多或少地也都受金陵画风的影响或者本身就是倡导之人。他们在清初画坛上是独立于“四王”正统画派之外的一个独立创作群体,在创作技法和创作理念上较之前代都有着很大的突破,形成了崭新的风貌,后世称之为“金陵画派”,为了区分于现代以傅抱石、钱松岩等领衔的“金陵画派”,我们多称之为老“金陵画派”。

  画家简介及风格
  “金陵八家”中首屈一指的是龚贤,江苏昆山人,生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619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其早年正逢明王朝社会动乱频繁,内外交困的时期。此时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所以其早年在外漂泊,居无定所。直至晚年,社会趋于稳定,龚贤开始在南京的清凉山隐居,专心于绘事,并开始卖画为生。龚贤最擅长的是山水画,他师从宋元诸家,并且能脱古人的窠臼,提倡写生,多游历见闻,所以他的作品有着清新的生气,并一改自董其昌以来的陈腐之气,山水又重归描绘真实的山川秀润的道路。他的作品内容也多取材于南京当地的风光或是游历所见,大多描述的都是真实景致。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无尽图》跋文中曾说到,“非遍游五岳,行万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充分阐明了他“造化为师”的艺术创作理念。他的山水技法在吸收古人长处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对墨色的把握,已臻化境。他用墨色的变化来表现远近、明暗之分,充分体现了事物的自然神态。他的这种技法主要来自于宋人的“积墨法”,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第一遍以细点铺垫,第二遍再补点,细密繁厚而不失灵动,墨色浑厚而不呆滞;然后第三遍开始皴擦,也是以细点和短皴为主,过后待将干未干时再以浓点和淡点覆之,先后反复达六七遍之多(《柴丈画说》)。山石的画法就是先勾出轮廓然后干皴干点,之后加以湿皴湿点,反复之后山石的形态显得浑厚华滋,质感细密,层次丰富。树木的画法也是用墨层层烘染,显得枝叶繁茂,这样树木的远近疏密逼真,郁郁苍苍,具有苍茫感。他的这类作品通常显得墨色淋漓,后世多统称这一类的龚贤作品为“黑龚”,这类作品在龚贤的作品中比较常见,传世量较大,市场流通多,占了很大比重。例如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夏山过雨图》就是龚贤作品的典型代表,明显的细碎点皴加上层层晕染,形成了清新静谧的气质,具有一种静谧之美,丝毫感觉不到人间烟火气。而所谓的“白龚”是指以干笔淡墨勾描皴点,另加上星星点点的浓色,通幅明秀,较之于前者的墨色浑厚淋漓显得更加明快动人。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木叶丹黄图》。

  除了龚贤之外,负有盛名的是樊圻(1616-1694)江宁人,字公会或洽公。他也以山水创作为主,师法董、巨及宋元诸家,间作花卉、人物。他的山水作品一般也有两路风格,一是带有青绿山水意思的细路,还有就是水墨山水粗简的一路。他的作品到处洋溢着自然的气息,若认为龚贤的山水能得自然的神韵的话,那么樊圻的作品则是写尽自然之“风韵”。他的作品更具自然气息,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江干风雨图》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描绘了一派江南水乡的美景,岸汀浮渚,层林远岫如诗境一般,从画面上看采用平远的布景手法,从画面的左下方一丛树开始向画面的右边中间延伸,有房屋、桥舍等,构成了画面主体形象。更远之,山脊曲延向画面左上角,组成画面的主体走向,也是气脉所在。这样中间一大片空白留出,就是江水荡漾,碧波万顷。从波浪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扬州八怪
·下一篇文章:黄宾虹山水画的变与不变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zhishi/1121885612IC43H4E1183FF6K4155I.htm


相关内容

清初金陵八家的艺术

佚名


金陵八家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