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家
来源:中国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字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
作品欣赏《珊瑚帖》
米芾《珊瑚帖》,行书。又名《珊瑚笔架图》《珊瑚帖》,《复官帖》附于《珊瑚帖》之后,又名《珊瑚复官二帖》。纸本墨笔 ,分别为纵26.6cm,横47.1cm;纵 27.1cm,横 4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米芾晚年的著名行书书迹,其书较中年以往作品,字态尤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且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如元代虞集评言:"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元代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
《珊瑚帖》用的书写材料也很特殊,同的是竹纸,浅黄色,纸上竹纤维束较多。据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竹纸写的作品。
《珊瑚帖》 曾经南宋内府,元郭天锡、季宗元、施光远、肖季馨,清梁清标、王鸿绪、安岐、永[王星]、裴伯谦递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捐献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汇观》、《平生壮观》、《云烟过眼录》、《大观录》、《壮陶阁书画录》著录。
《蜀素帖》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 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蔡襄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zhishi/1121872730DD2KHH485153A194GJI4.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