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养生

书法与养生


来源:中国艺术传播网  文章作者:慧谷王子

  自从有了人类,养生之法便随之产生,文字的发展促进了养生之法在人类中的广泛播。中国养生学道、儒、释三足鼎立,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秋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登西方极乐;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也就是说,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则在于世。道家从养生健身,延寿成仙的宗旨出发,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各种炼养方法,吸收了佛教和外来的养生精妙之法,形成了自家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养生渠道。较之以精神解脱为根本宗旨的佛家及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立场的儒家,道家显然长于养生,独具佛、儒两家所缺的叩咽、辟谷、服饵、房中等术,具备动静兼备,内外结合的特点。“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向来被奉为历代帝王之教条。

  从衣食住行到琴棋书画,从刀耕火种到游浴猎钓,无不蕴藏着养生的道理。民间有“早晨一杯水,晚上搓搓腿”、“酒色财气一堵墙,世人都在墙里藏,有人能跳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善用三宝可长生”等说法,这些都是养生学的朴素箴言。

  人们对书法养生还是比较陌生的。中国书法这艘浩瀚历史长河中的大船,它从远古出,时而激荡浪尖,乘风破浪,时而穿越峡谷,跌宕起伏,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理念,驶向未来。祖国医学讲到的“精、气、神”是人身之三宝,缺一便不能生存。实践证明,青年人如果“精气神”充沛,则富于创新,克坚排难,游刃有余;中年人如果“精气神”充沛,则工作高效,生活得心应手,休闲怡致;老年人如果“精气神”充沛,则至臻寿域,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而度百岁乃去。”所以,要养生必须保持“精气神”的充沛,才能抗病防衰,延年益寿。书法养生正是基于此,从起势捉笔到收势搁笔,它认真地完成了一个“精气神”的保摄过程,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其在书法中的表现尤为强烈。“形”是中国书法的干。汉代书法家蔡邕认为“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南朝书法大家王僧虔则要求“心手达情”;孙过庭提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苏轼评智永书“骨气深稳,体兼妙,精能之至”;米芾称黄道周书“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竇泉《述书赋》称唐李隆基书:“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颜真卿书的“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遒劲郁勃,阔达自在”;康有为称刘墉书“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貌丰骨劲,别具面目”;马宗霍称张裕钊书“饱墨沉光,精气内敛”┅┅凡此精论,不胜枚举。其体、骨、筋、脉、气、血、精、神等妙述,无不体现出中国书法与养生的紧密关系,无处不滲透着形离不开意,意离不开形,形为意抒,意为形生的辩证思想,和人体即书体,书体即人体这一书法与养生的相辅相成、互为己用的渊源关系。

  书法创作,形式上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从运笔用墨,间架结构,到章法布局,落款鈐印,有你的构思、情志,有疏有密,有淡有浓,计白当黑,疏密有致,时而万马奔腾,时而幽处寻踪,时而小溪流水,时而电闪雷鸣,时而翻江倒海,时而冲天如鹏,在创作过程中,大脑高度而不失自然地集中,净化了杂念,升了清气,降了浊气,运了真气,驱了邪气,怡然自得,由于心情是放松的,体呈正姿,双脚有根,双臂有动,双目凝神,这和其它养生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法养生注重的亦是形神共养,用神有节,动神有度,养神有常,顺应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调整精神活动,使之动而有度,坚持长期形、神活动,用以调养心神。只有这样,才能如《黄帝内经》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国文字的雏形源于上古,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发展史,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的确立是在汉代。从历代书法家生卒年表来看,他(她)们逢世时大都意气风发,童颜常驻,神采奕奕,长寿永年。钟繇80岁; 欧阳询85岁;虞世南81岁;禇遂良74岁;贺知章86岁;张旭80岁;颜真卿77岁;柳公权88岁;陆游86岁;赵梦頫9岁; 文征明90岁;董其昌83岁;傅山86岁;朱耷82岁;郑燮73岁。刘墉86岁;包世臣81岁;何绍基75岁;吴昌硕84岁;齐白石95岁;于右任87岁;张寒杉88岁;叶恭绰88岁;章士钊92岁;沈尹默89岁;马叙伦86岁;郭沫若87岁;刘海粟99岁;沙孟海94岁;许德珩100岁;赵朴初93岁;启功 岁。

  由此可见,几千年的书法继承和发展,“凡欲法书,秉其精,贯其气,赋其形,运其势,寄其情,会其神,道其宗,衡阴阳,化五行,谓之书”,书法在此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运动方式,也就与生命、健康、长寿结下了不解之缘。

  愿朋友们为了悟文养生,闲暇无事都来学习书法吧!


·上一篇文章:书法与养生
·下一篇文章:书法与养生文化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yangsheng/1141510439B1CB4806CK1007422GI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