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现状尴尬:拍场上当红书架上遭遇边缘化
来源:文汇报 文章作者:范昕
贺友直的《入乡随俗》。 昨天,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市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率真贺友直·经典老上海》画展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二楼展厅揭幕,庆贺连环画泰斗贺友直迎来90岁高龄,以及他所在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60周年。展出的画大多创作于2000年后,用的是贺友直画了半个世纪的单线白描,扑面而来的却是浓浓的生活气息,只见白相人、拿摩温、押宝人、兑币黄牛等城市各色人等来来往往,扦脚、裱画、收旧货、拉洋片等各种行当依次登场,一时间,人们关于连环画的那些温暖记忆又回来了。“我是特地来向他(贺友直)学习的。”亲临开幕式现场的九旬国画大师陈佩秋说,“与连环画所绘制的人物相比,山水、花鸟等题材都显得简单,画得不好甚至画错了也不容易看出,只有连环画真正来源于生活,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啊!” 不过,一个不争的现实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环画风光不再,青黄不接,越来越走向“文物”。据了解,如今还在连环画领域坚持的艺术家与三四十年前连环画鼎盛时期相比,比例为1誜100。在贺友直曾工作过的连环画重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已经没有一位专职的连环画师。当记者在展览现场问及贺老先生对连环画未来的展望问题时,老先生摇了摇头,直言“失望”。 拍场上正当红 上世纪90年代起,连环画突然以收藏品的身份重回人们的视野,成为继字画、瓷器、邮票、古玩之后的第五类热门收藏品。1999年武汉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套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四册装连环画《山乡巨变》就从当初定价的0.94元飙升至4900元成交,40年升值5000余倍;2008年举办的连环画精品收藏拍卖会上,以民族故事为题材的连环画《布克奇传》以9680元成交;前不久刚刚举办的上海国拍第四届连环画拍卖会上,登场的560种近千册连环画拍品成交率高达97%,其中上海世界书局1927年6月初版全套24册(连函套)《三国志》以2.3万元成交,一套程十发《欢迎毛主席》12开精装本以1.2万元成交。 与有着成千上万印数的连环画出版物相比,作为画家创作原始记录的连环画原稿,有着独一无二的收藏属性,更是物以稀为贵。2004年北京荣宝第47期艺术精品拍卖会上,戴敦邦16幅彩绘《逼上梁山》连环画原稿以22万元成交;2005年中国嘉德四季第三期拍卖会上,程十发创作于1957年的彩墨中国画40开册页《召树屯和喃诺娜》连环画原稿以1100万元成交;2006年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上,沈尧伊创作于1989年的5集926幅长征史诗连环画原稿《地球的红飘带》以1540万元成交,创下国内连环画原稿拍卖纪录。 书架上边缘化 可惜,连环画阅读市场却连年萎缩。据了解,近年来连环画在选题和绘画手法上落入窠臼,选题依然沿袭数十年前,多为古今中外名著和革命传统故事,却少了对当下的关注,缺乏原创性。如今,连环画新品屈指可数,能被读者认可的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导致连环画印数急剧下降。像目前仅存的连环画画刊《连环画报》,销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28万份降到近年来的1万份左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李新告诉记者,近年来,该社出版的连环画印数多在3000册至5000册之间,而在连环画鼎盛时期,这个数字是数万乃至近百万。他感叹:“连环画不能有藏家没读者,拍场上价格再高也只代表曾经的辉煌,我更希望连环画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读物。”他认为连环画脱离读者进入收藏领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对于连环画的未来,李新倒是持乐观态度,“我到好多幼儿园做过实验,现在的孩子不知道连环画为何物,但是当我告诉他们,拿连环画给他们看,发现没有人不喜欢这种读图形式的。”他们通过农家书屋使得去年出版社的连环画销售额大幅增加,达到600万元。“我觉得连环画还是有生命力的,像民工书屋、社区书屋和中小学校图书馆,都是未来连环画的潜在市场。” 不过,在美术评论家谢春彦看来,或许人们应该正视连环画的式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样式,作为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的绘画形式,连环画发展的黄金期是与特定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如今社会改变了,传播故事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不能指望现在的连环画还和从前一样。”他希望注重民俗特色文化的连环画能够为今天的艺术家保存、传承下去。“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市民阶层需要代言人,当然,不一定非得以连环画的形式。”
·上一篇文章:白领月薪5千花3千搞收藏
·下一篇文章:吉祥稀有题材书画迭创高价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touzi/123272159344F61GH4C65K98HD4K4F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