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画派市场理性回归

京津画派市场理性回归


来源:《中国商报》  文章作者:佚名  录入时间:07-02-01 16:26:42

    近年来,随着内地书画市场的升温,中国书画拍卖记录不断刷新,“京津画派”名家的作品也成了藏家们密切关注的热点,许多人的作品也是高价迭出。在今年春拍市场上,有拍卖公司还推出了“京津名家书画专场”,但拍卖结果呈现的则是一种理性交易格局,很多以往都拍得高价位的名家作品,在这次专场拍卖会上并没有曝出惊人的价位,买家一窝蜂地追捧现象开始消退,作品的真、精、稀成了买家首要思考的问题。

在近现代中国画流传的区域和流派中,以上海的“海派”,广东的“岭南派”和北京、天津地区形成的“京津画派”最为著名。其中“京津画派”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对推动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白石、陈半丁、溥儒、于非厂、徐燕荪,这些如今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从20世纪初期开始,就一直活跃在中国的画坛上。尽管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画风也不尽相同,但由于他们主要的生活和创作,都集中在北京、天津两地,因此,人们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京津画派”。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的兴起,“京津画派”画家的作品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进入到各种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中,并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引领着近现代绘画的市场行情,成为拍卖市场的风向标。2004年中贸圣佳推出的京津画派专场拍卖会上,303件拍品中有269件作品成交,总成交额达3658万元,其中徐操的《明皇并马》图轴以539万元成交,还创下目前徐操作品拍卖最高价。

书画拍卖市场经历了2004年和2005年的躁动后,2006年进入了相对理性的状态,这是市场成熟使然。以往艺术品市场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一味靠炒作继而频频曝出某某作品在某某拍卖会上拍出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佳绩”,然而看其拍品的水平则并非如此,有的的确是名家之作,但是并非精品,只是应付之作而已。从艺术水平和投资潜质来权衡这些高价拍品,待一阵浮躁狂热消退之后,其最终市场价值很可能与当时产生较大落差。

今年春拍中的京津画派专场拍品计129件,成交价超过10万元的仅29件。除了颜伯龙的《花鸟》四屏和娄师白的《朝气蓬勃》立轴分别以50.6万元和15.4万元成交外,余下27件作品都没有突破预期的最高估价,如金城《雪后山居图》立轴估价11万至18万元,成交价为12.1万元;陈少梅《乘舟观瀑》立轴估价45万至55万元元,成交价为50.6万元;溥儒《山水》四屏估价12万至18万元,成交价为13.2万元。

从以上成交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呈现前两年的所谓“亮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名家的作品价位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但多数未能实现最高估价的突破,一些此前很走红的名家作品流拍,不但说明收藏者在逐渐走向成熟,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拍卖公司估价的理性,采取了一种紧缩策略。

名家笔下所有的作品难道都是“一路走高”、“潜力无限”吗?一个有思想、有远见的书画投资者,要把投资的眼光投放在开宗立派或具开宗立派潜力的书画家作品上,但他们的作品不一定都是一个“生产流程”出来的,大师有败笔,也有劣作。

此外,拍卖公司今后估价的标准也要考虑到眼下的投资者的素质、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盲目跟从者已经越来越少,因此拍卖公司组织的拍品也要适应收藏者、投资者的高标准要求,只有真、精、稀的名家作品才能更大程度激活买家的购买欲。(新闻来源:《中国商报》)


·上一篇文章:投资对象决定成败 书画市场投资三策
·下一篇文章:78后画作堪称艺术“原始股”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touzi/0721162642FBJ4A7IE95D1C5E56ADB.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