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基金的撞运式投资

艺术基金的撞运式投资


来源:中国油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从两三年前开始,有关艺术基金的话题开始进入艺术市场,这些夹裹着大量资金而来的财富群体对艺术品不仅是虎视,而是痛下“杀手”——近年来的天价艺术品,半数以上为艺术基金创造,一系列天价迭出,让人触目心惊,让那些原本抱着捡漏心理而来的私人买家多数“偃旗息鼓”。于是,艺术品市场日趋火热,而且热得烫手。不完全统计,迄今8家信托公司发行26款艺术品投资集合信托,规模约35.4亿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即募集24.86亿元以上。单个的规模动辄过亿元,给出的收益率也多在8%以上,最高达13%,远远跑过令人焦虑的CPI。

  艺术基金是好还是坏呢?难以下定论。因为它对于投资者而言,确实多了一个方式。一些中短线基金确实也让投资人尝到了一些甜头,也在逐步演绎着一些造富故事。但艺术基金能否给投资者“造福”呢?否定因素至少占一半。

  依靠不精准的理解,我们认为艺术基金大致是这样的:背后有着银行的客户资源,委托或合作成立相对专业的操作机构,譬如艺术信托,再联合一家艺术品拍卖企业,基本就搭起了框架。通过操作机构设计产品(与拍卖行合作),通过银行推介产品,主要将银行客户中的闲钱募集起来,共同构成一个投资总额,之后在拍场寻找合适、有潜力的艺术品标的;设定投资期限,如12个月或18个月。之后,再将艺术品送给拍卖公司,交易完毕即产品终止。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资人、信托、银行等按年度或按期限分红。

  直白点,就是专业人员利用银行的客户资源,募集资金去买艺术品,成功销售之后,再进行利益分配,但投资人只能按协议分利。

  人们若是对艺术基金不了解,不妨先去了解一下证券市场中的股票基金,艺术基金与其有一定相似之处——不少的散户购买了基金产品,基金管理公司拿钱炒股,是盈还是亏,基金公司并不担责,但是基金公司却是盈利的,因为有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当然,对个人或小团体来说,更大的盈利来自隐密的老鼠仓。艺术基金也是如此,管理机构拿着散户的钱去买艺术品了,盈亏也不担责,因为不是保本基金,如果有担保机构出现的话,也是为管理机构或是银行担保,而不是为背后的众多投资人的本金担保。艺术品虽然有特殊性,但也存在市场风险,有可能会买亏了,卖不出去,或者买假等诸多危险因素,在信息并不对称的情况下,风险还是不小。

  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基金都将目光锁定了重点艺术品,于是艺术品价格一路走高,几千万、几亿元的艺术品陆续出现。谁能解释:这是否完全符合艺术品增值的合理规律?其间是否存在透支未来利润的可能?短线产品,买的东西再好,但是买贵了,在设定时间之内谁来接手?卖不出去又将如何?许多基金的疯狂将志在必得的气势演绎到极致,甚至“不怕最贵”,“只求最好”。

  “不拍贵,就怕假”这确实是符合艺术品的特性,但却不完全符合“艺术品投资”的规律。中短线产品,高价接手,恐怕凶多吉少,这种情况下若是还能盈利,应该属于侥幸。

  尽管风险确实存在,但却难以抵挡投资者的脚步。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还需认真分析,对自己投资的艺术基金产品应该过多了解,比如管理团队实力、关注艺术品的品种,封闭期的长短、是否有人担保,担保条款细节。在艺术品投资问题上,赚多少并不应该是最主要的,保住本金才是上策。因此,也希望基金管理机构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披露给投资人。甚至应该设定一些保本基金,或者制定一些灵活机制,凭借对市场的判断,决定是否可以提前打破封闭期,尽早稳妥出货。

  艺术基金火热,市场火热,这是件好事,但是是否与市场的正确发展方向相吻合呢?这是一个疑问,拍卖行业行至今天,确实不易。据观察,不少的艺术基金开始与拍卖公司挂钩,风险不规避,危险不提醒,待到无人接棒,击鼓传花的游戏戛然而止时,一定会爆出大麻烦,市场将遭遇难以承受的伤害。


·上一篇文章:艺术品成通向上流社会会员证 名画折射人脉存折
·下一篇文章:艺术拍卖赝品“黑洞”的反思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11928184747IHGD387DE55B4488IED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