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成通向上流社会会员证 名画折射人脉存折

艺术品成通向上流社会会员证 名画折射人脉存折


来源:新华网  文章作者:佚名

  高门槛,就是一种乐趣

  对于上流社会来说,买艺术品的高门槛,就是乐趣的来源之一。为什么他们会愿意缴会费去参加某些俱乐部?因为俱乐部规定只有会员可以进来,这个门槛使他们不必跟其他人挤在同一家餐厅吃饭、同一个球场打高尔夫球。

  我做专访节目《真情指数》的时候,有次请我的好朋友、常玉画作的权威专家衣淑凡来谈常玉的一生,因为连常玉的后代都没有她那么熟悉常玉。访谈当中,我问衣淑凡:“你觉得买艺术,是不是主要是有钱人的活动?”衣淑凡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顺口回答:“对啊!”我们自己觉得完全没有争议。没想到节目播出后,我遇到一个台湾的拍卖公司老板,她跟我说:“你那一集播出之后,我认识的不少收藏家很生气。抱怨你们怎么可以在节目上讲说,买艺术是有钱人的活动?”我说:“要不然呢?难道是没钱人的活动吗?”她说:“那你们也不能直接这样讲啊!”我完全不解这些人的抱怨,我不知道这些收藏家,是不是觉得这样说诬蔑了他们对艺术的爱,可是反正如果我再跟衣淑凡做一次访问,我们的对答还是一模一样。连本来属于全体市民的Banksy的街头涂鸦,都已经被一墙一墙地挖下来送去卖了,我们实在无法假装买艺术和金钱没有关系。

  其实我认为提到钱,绝不会因此就抹杀了购买艺术者对美的品位和热情。这些是可以同时存在而不悖的。何况不少收藏家都盖了私人美术馆,供不买艺术的人也能无负担地欣赏艺术。这也是以金钱加上对艺术的爱,回馈大众的一种方法。

  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板,他们买一只基金,可能只花几分钟,就决定投入三百万美金,但是他买一张三千美金的画,却会兴致勃勃地坐在画廊里面跟主人聊一个下午:“这艺术家有没有前途啊?他明年后年作什么展览啊?美国有没有人代理?他一年画几张画?”好像比投资基金还慎重。我发现,这些有闲钱的人,不是把买艺术只当做投资,买艺术可以让他们觉得与众不同,这是收藏过程里面他们很享受的部分。

  艺术主题旅行的乐趣

  平常印象中的画廊,常常流露出距离感,这对一般人来讲也是一个门槛。画廊常常不是透明到让人一眼看透里面挂了些什么东西。进去也没有餐厅那种热切的招呼,里面常常空空的,艺术品也没有说明。这一切都不像去逛百货公司,好像一切游戏规则都隐藏在后面,但其实,有些艺术交易的诚,完全没有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

  拍卖会场?你随时可以走进去;看艺术博览会?只要买票就可以进去;一般画廊开幕酒会,你走进去参观,没有人会拦你,而且很欢迎。

  大部分买家都不是艺术圈的人,做纺织的、做电子的、医生、律师,平常互不相识,但在一个画廊开幕酒会里面,他们有机会结交成朋友。另外像国际上几个重要的artfair,白天有展览,晚上是一个又一个派对,你可以去认识人、交朋友,谈艺术创作、谈艺界八卦、谈艺术的生意,或是谈其他的生意。

  台湾也开始有专门的旅行团,会带大家一起去看展览、看古董、看艺术。像是美学专家蒋勋先生就带过专门看卢浮宫的艺术旅行团,这也是一种因为爱艺术而形成的社交功能。同团的人可能是贵妇,也可能是不买艺术品的人,但却都是艺术爱好者。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家,会把送画当做一种社交手法。张大千为了要建立他的社交网络,就会很周到地送。他很体贴,假设你的夫人生肖属猴,每年生日他都会画一只猴子送你。我们说有一路的水墨画是"应酬画",永远画一棵松树、仙鹤,祝人家松柏常青、松鹤延年。艺术家本来就会把送自己的艺术作品,作为强化人际关系与社会地位的方式。

  当代艺术的经纪人,其实也用这招,只是方式不同。当经纪人要为代理的艺术家进行市瞅学术上的运作时,经纪人会跟艺术家沟通,把作品送给包括策展人、美术馆馆长、艺术杂志或是媒体等重要人物。但是当然,这绝对不是铁律,很多艺术经纪人不用这种手法,更多馆长、策展人、记者、艺评家等等,是不收这样的馈赠的。他们依据的都是专业的判断。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书画仿真术横行贻害无穷
·下一篇文章:艺术基金的撞运式投资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1192795648D624AF7A9235HJ4IF5B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