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大腕张晓刚们:卖火柴的小女孩?
来源:新民周刊 文章作者:沈嘉禄 录入时间:09-01-02 21:01:47
当代艺术高台跳水 中国有句老话:最后进门,最早出门。意思是艺术品和古董这类不能当饭吃而纯粹看看玩玩的消费品,通常是在一个家庭温饱问题完全解决后才抱进门的,而一旦财务出现危机,也总是第一个夹出去变现。这个道理其实也适用国际社会,早在去年10月份,次贷危机刚刚显露一对“獠牙”时,西方国家一批先知先觉的收藏家就大量抛售中国当代艺术品了。美国收藏家霍华德·法伯将他收藏的44幅中国当代油画全部送拍——有点清仓的味道。今年4月,仕丹莱收藏基金也将108件中国当代艺术品在香港苏富比以一个专场形式悉数抛出。而此时,大多数中国内地收藏家还信息不明,对此举动迷惑不解。还有一部分收藏家和拍卖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不承认和回避现实的态度,还在叫嚷“中国当代艺术升值空间无限”。上海也有一些拍卖公司认为,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界的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向好的,何况还有奥运会的效应,个人与企业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巨大。此时中国内地的春拍还没有大面积溃退,所以他们有充分理由想象秋拍的再次蹿升。 但很快,现实开始教育收藏家了。今年11月结束的中国嘉德秋拍——嘉德向来是中国拍卖业的风向标——寒风袭来,被大家看好的中国油画雕塑专场分上下两场,拍品充足,但成交率仅为52%和54%,成交额为510万元,与上半年的嘉德春拍油画雕塑2.4亿的成交额相比,大幅缩水近两个亿。一些以往频频起蓬头的艺术家作品这次却黯然失色,比如周春芽的《桃花》和杨飞云的《秋海棠》都惨遭流拍。 紧跟而来的保利秋拍,令人注目的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虽然最后的成交率高达83.7%,但拍品均价已经比过去下降了不少,6407.5万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比春拍时的1.8亿元足足少了一半有余。成交价最高的作品——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仅以627.2万元人民币落槌。这还算幸运的,君不见,包括曾梵志、岳敏君、刘小东等在内的名家之作,都遭遇了流拍,许多作品甚至连过去一半的价格都无人接盘。(编者注:匡时成交价最高的作品——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627.2万元人民币成交。保利秋拍成交价最高的作品——曾梵志的《面具系列》616万人民币成交。) 同样在11月份的“多事之秋”,全球排名第三的拍卖行菲利普斯伦敦秋季当代艺术的夜场及日场拍卖让人瞠目结舌,在夜场中的70件作品,成交额为500万英镑,大大低于此前的最低估价1860万英镑,成交率也只有54%。再从中国当代艺术这一块来说,无论是日场还是夜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天价明星F4”中的前两位——张晓刚与岳敏君,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张晓刚的两幅作品《血缘系列:男孩》估价为20万至30万英镑,《20号》估价为2.5万至3.5 万英镑,岳敏君的雕塑作品《当代兵马俑NO7》估价为50万至75万英镑,但最终都没能逃脱流拍的厄运。 曾梵志的作品近年来一直被海外市场看好,但今秋也受到冷遇,送拍的两件作品均遭流拍,李山的四件作品的命运也一样,尹朝阳唯一的一件作品《斑点》也没人接盘,在西方国家名声显赫的严培明有一件作品上拍,估价也不算高,10万至 15万英镑,但同样无人喝彩。 画廊大甩卖或者转产 拍卖市场一直是画廊业最直接的参照系,拍卖现场的气温骤降,画廊马上咳嗽感冒。据上海一家画廊老板称,在画廊集中的西区,以及在画廊驻扎的一些创意产业园区,买画的人明显减少,有些画廊连着一个星期吃白板,有些老板准备撤退了。而一些投资当代油画的收藏者连呼套牢,“连喝茶的钱也没有了”。 最有戏剧性的是北京宋庄,今年10至11月的宋庄艺术节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4000平方米的临时大棚里集中了3000幅原创油画,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位艺术家在这里吆喝甩卖,价格比去年下降一半,便宜的画一千元就可以抱回家了,跟服装店里的清仓大甩卖性质接近。有些画家在现场还挂起了醒目的条幅:“画家生存危机!没钱回家,作品挥泪出售!” 宋庄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也最具活力的艺术家集中场所,在以往的历届艺术节中,时不时还能出现方力均、王广义等大牌的作品,可以制造一些新闻话题,但此次均是二三钱的艺术家撑市面。在降价一半的引诱下,第一周好歹也卖出了600 多幅作品。但记者听宋庄一位艺术家称,买画的多半是对艺术感点兴趣的而又不太懂的主儿,“他们主要是为了装点家居,连带着保值。理解这个,你就知道为什么周春芽、杨少斌等人的版画比较好销了”。
·上一篇文章:金融危机重组拍卖市场版图 二代藏家在崛起
·下一篇文章:艺术品市场自我洗牌:浮华泡沫散尽现宝藏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91221147504580FBGD76G126KK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