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抽象艺术成艺术品市场原始股?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文章作者:祖佳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抽象作品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并不受重视,因为看不懂。 什么是抽象艺术?有些可笑,在许多人还没有水平和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抽象艺术就开始被“包装”为2008年艺术品市场的原始股。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遍地开花的抽象艺术展、节节攀升的抽象作品价格,似乎无一不在验证着上面的判断。 “我觉得任何艺术,哪怕再严肃,最终都会落到价值上来,这是社会需求决定的。”在“意派——中国‘抽象’三十年展北京观摩展”上,一位抽象艺术家这样说。听得出来,他底气十足。事实上,2007年发生的种种足以让他有勇气公然且坦然地谈论抽象艺术的价值。这一年,有关抽象艺术的展览遍地开花,殷双喜在北京、上海、宁波举办“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文本展”、陈肖信在上海举办“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展”……当然,对一个事物的价值最直观的衡量还在于价格。在香港佳士得2007秋季拍卖会上,蔡国强的作品《APEC景观焰火14幅草图》以7400多万港元成交,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的拍卖纪录。此外,赵无极的《大地无形》也以2915.3万元人民币成交。一时间,抽象艺术俨然一只艺术品市场的原始股。 这变化来得有些快。 在过去几十年中,抽象艺术一直徘徊在边缘位置。陆云华在10年前就开始画抽象画,但一直不被市场接受,甚至连生存都有困难。上个世纪90年代,大多数当代艺术家都在想如何尽快被国外的市场认可,都在创作具有典型中国符号的具象作品,抽象艺术显得十分边缘。然而,让这位抽象画家意外的是,这两年风向慢慢转了,很多国际化大酒店和重要场所都开始悬挂抽象画,上海大剧院甚至采用朱德群的巨幅抽象画作为自己的象征。 这变化却不难解释。 艺术品投资也有“性价比”的问题。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际上许多艺术大师都是抽象艺术家,国际艺术作品价格最高的也是抽象艺术绘画。比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的绘画就创下了1.4亿美元的成交天价。然而,在我国,抽象绘画鲜有人追捧,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格只是写实绘画的零头。一幅写实和波普主义的一线作品以百万为计价单位,抽象作品则是以万为计价单位,大多数2米长宽的作品最多就10万元。显然,这之中有巨大的差距空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就好比你是买炒上去的股,还是买原始股。几位藏家的答案是,尽管国内抽象艺术的绘画价格已经开始上扬,但比起那些传统绘画,远未达到其应有的高度,“如果现在趁低下手,10年后,其回报很可能不止翻番。” 然而,相比这个日渐上升的市场,受众接受水平的停滞却让艺术家很无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抽象作品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并不受重视,因为看不懂。中国人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是叙事性的,要求画面讲一个故事,而抽象作品的画面没有叙事性,他们就自觉地抵触。2007年,在798艺术区“锦都艺术中心”开幕的《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文本》展览上,除了专业人士互相寒暄切磋技艺之外,迎来更多的是观众好奇和疑问的目光。一个小男孩就揪着他父亲的衣襟不解地问:“爸爸,那画上面究竟是什么呀?”而这位父亲也用同样的语气回答:“我也不知道画上面究竟是什么。” 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这些“说不清是什么”的画,以及画上究竟要表达什么?这似乎是个连艺术家本人都很难解释的问题。一位艺术家说,并不是自己有意放弃具象绘画,而是他觉得用抽象的形式更能表达内心的感受。欣赏抽象作品的最佳方法,他认为是“感知”。在艺术家看来,这种解读,甚至包括它的题目都会束缚观众的想象力,这也是艺术家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抽象画往往用“无题”来命名。 当然,也因为大众对于抽象艺术知识的缺乏,有一些人浑水摸鱼,胡乱画上几笔就命名为“抽象艺术”拿到市场上出售。“瞎画的作品,加上画廊强大的经济投入、包装,拿到世界著名的展览馆巡回一圈,回来(就能)欺世盗名。”一位圈内人士坦言。 有人说,中国的抽象艺术在没有市场的时候被艺术界压抑,在市场建立起来之后一些艺术家又迅速被市场裹挟,而大众则始终对它持拒绝的态度。中国的抽象艺术在不同时期一直跌跌撞撞,画家、市场和大众都仍在路上。但幸好,它一直在前行。
·上一篇文章:“价格涨了两千倍” 谁在炒中国当代艺术?
·下一篇文章:天价难掩变局 中国当代艺术品暴涨步伐暂停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822895011E6F721JK78AKC31CK9KI.htm
相关内容
马健 |
佚名 |
佚名 |
朱立彩 |
于娜 |
周玮 |
杨逸 |
何欣荣 |
樊曦 |
刘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