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舍变画院画品俏四方 农民在文化产业“淘金”

农舍变画院画品俏四方 农民在文化产业“淘金”


来源:新华网  文章作者:佚名

    新华网郑州12月30日电(记者程红根)元旦、春节将至,各种民间艺术表演、民间工艺品销售进入旺季,河南一些乡村变得更加忙碌起来,拥有文化经营一技之长的农民如今不再悠闲“猫冬”,而是抓紧在文化产业“淘金”。

    乡村作基地 足迹遍全国

    走进宝丰县赵庄乡周营村,“中国魔术之乡”的大字招牌特别醒目。村头“宝丰四通瞬发魔幻培训基地”楼内,摆满各种魔术道具和演艺服装,上门求教、求购者纷至沓来;占地50多亩的“赵庄魔术大观园”内,演艺大厅、魔术农家乐等已建成试营业,元旦后将正式开张。

    培训基地负责人刘顺告诉记者:“20年前为养家糊口玩魔术,从‘提包单干、摆摊混饭’,到后来带团巡演、搞大篷演出,越干越大。”10年前有了些资金,他看到魔术道具有市场,便回乡专门研制道具销售并进行演出培训。如今,他的道具研制、培训中心已拥有400多个品种,在全国10多个省区开了连锁店,年收入10多万元。

    农民魔术师张永军、张本洲、王献波、徐海套等人,有着与刘顺相似的发展经历。他们带的演出团体有大有小,节目有多有少,但都活跃在省内外舞台上。近10多年来,他们主演魔术外,各自加入了杂技、武术、歌舞、小品、相声等综艺节目,足迹遍布全国10多个省区。

    赵庄乡民在唐宋年间就有玩提线木偶的传统,明清时期魔术兴盛,许多村民长期以来以卖艺为生。改革开放后,率先成立魔术团的农民魔术师们开始“掘第一桶金”,后又不断以师徒相授的方式,“一传十、十传百,徒出师、师生团”,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滚雪球般发展壮大。

    “目前,全乡有各类演艺团体632个,从艺人员12000多人,他们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年总收入超亿元。”赵庄乡党委副书记何四军说,“仅周营村就有112个魔术演艺团体,1000多人从艺,一年的演艺收入2200多万元。”

    宝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庆一介绍,全县目前各类民间演艺团体发展到1400多家,涉及7个乡镇、近百个行政村,从艺人员5.5万人,足迹遍布全国,年创收4亿多元。文化部有关领导考察后认为,这是用非物质生产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之路,农民在创造文化的同时实现了致富。这一创举,被称为“宝丰文化现象”。

    农舍变画院 画品俏四方

    在地处黄河故道的“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记者见到另一番文化产业胜景。当地群众有不少人过去擅长民间绘画,如今这里家家有画院,处处闻墨香,村中街道成了画廊。全村310户中,有200多户会画画,从事绘画、装裱的农民达800多人,2007年全村绘画作品3万多幅,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

    村支书王培运告诉记者,村中以“四大虎王”“四小虎王”和“小虎队”为主体的农民画家们,已由创作“虎画”等单一品种,创新发展成为百米长卷的百虎、百鹤、百马、百鸡、百鱼等百字系列绘画作品,并向油画、烙画、刀画、麦草画等领域拓展,同时开发出绘画工艺品、蛋壳彩画、工艺雕刻等相关产业,进一步拉长了文化产业链。

    目前,民权县成立了王公庄农民书画院和画虎村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了“王公庄”“民权虎”“中国画虎第一村”等品牌商标;农民绘画产品在郑州、北京、西安、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大型专业书画市场上建有销售点;一批农民画作经纪人和画商往来于产销两地,生意红火。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走出低迷状态 回望2007:拍卖行业持续升温
·下一篇文章:放慢脚步、理性前进—2007艺术品拍卖回眸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8129277HK8E87HK434G6DJ4BDI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