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买双方合谋抬价造假 艺术品假拍死灰复燃

卖买双方合谋抬价造假 艺术品假拍死灰复燃


来源:文汇报  文章作者:张立行  录入时间:08-12-19 19:11:23

    2008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最近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陆续拉开帷幕。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各地拍卖会的成交额普遍不如人意;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一度销声匿迹的“假拍”又死灰复燃,出现在不少艺术品拍卖会上。北京一家拍卖公司近日在拍卖会上推出5件估价超过400万元的重量级拍品。虽然在现场全部成交,但事后,这5件拍品的竞拍者却称无意付款——原来全部为“假拍”。另一家拍卖公司一件颇为引人注目的估价上千万元的拍品,拍卖时热热闹闹,你争我抢,以高价成交,但实际上也是一出由拍卖公司和竞拍者合演的“假拍”秀。

  制造天价“假拍”,为扬名揽生意

    资深的艺术品市场评论家谢春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假拍”的目的虽各有不同,但不外乎两点。一是为了扬名做广告,吸引更多的客户;一是制造虚假拍卖纪录拉高出货。一些拍卖公司为了吸引媒体关注、报道,扩大自己的名声以吸引更多藏家将价值高的艺术品委托其拍卖,不惜制造拍品高价成交的假象。但其中可能还有更多不可告人的“奥妙”。比如,有的被权威专家认定为赝品的东西,竟然也被拍卖公司拍出了数千万元的价格——这要么是拍卖公司想出名想疯了,要么是无知者无畏,也有可能有人借此洗钱。早在清代就有人以类似手段贿赂官员:首先安排该官员以低价买进不值钱的赝品,随后安排其寄售于古玩店,最后以天价被人买走。如此套路的贿赂,现在竟然被“移植”到了艺术品拍卖会中。

  顶高别人的价格,为自己出货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还有一种十分值得注意的“假拍”,就是一些买家竞拍成功后存心不付款。比如,北京某大型拍卖公司曾经拍卖傅抱石的《丽人行》,结果被一个买主以1100万元的天价竞得,创下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在当时艺术品市场上成交价格的纪录,在海内外引起极大轰动,被人称为“中国现代艺术品终于同国际艺术品并肩站在了同一价格水平上”。而实际上,这件所谓创天价的书画拍品的买家既没有付款,也没有提货,根本就是“假拍”。在上海的一次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陆俨少的国画以高得离谱的200多万元的价格成交。由于举牌的某买家信誉不好,拍卖公司原打算拒绝他入场竞拍。但这位买家信誓旦旦做了保证,最后陆俨少的作品由其拍得。可他得手后故技重演,迟迟不付拍品的款项。

    为什么这些买家参加了竞拍,拍品成交后又拒不付款?谢春彦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他们并不是诚心来参加艺术品拍卖的,竞拍只是为了将目标拍品的价格不断抬高——他们手中藏有一批同类艺术品,如果拍品价格抬上去了,他的东西的身价就水涨船高,可以私底下出货赚大钱。而他们所付的代价,只是区区数万元定金。这些事后不付款的竞拍者,往往在拍卖会上将拍品的价格顶得十分离谱,远远超出拍品真实的价值。

    卖、买、拍合谋造假,毁了市场信誉

    最让人防不胜防、不易察觉的是卖家(委托方)、买家(竞拍者)和作为中介方的拍卖公司三方合谋联手的“假拍”。一般来说,卖家、买家和拍卖公司会事先约定一个“真实”的拍卖成交价和“真实”的拍卖佣金,比如约定某件拍品的实际成交价为1500万元,当拍卖叫到这个价后,接下去就进入了表演阶段。配合场内“托儿”的激情表演,拍卖师可能会虚叫到5000万元才落槌。当然最终还是按约定的1500万元结账。受愚弄的是不知真情的普通收藏者。谢春彦说,前一阵子,国内不少当代艺术品就照这一路数被大肆炒作。一些初涉此道的艺术品爱好者跟风入市,结果“悲惨”地套在了虚假的高位上。

    谢春彦说,“假拍”已经成为阻碍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金融海啸将艺术打回原型 艺术要靠作品说话
·下一篇文章:赵力:金融危机到底对艺术市场有多大影响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812191911237GB66674386G9D7EGI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