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涌动泡沫 绝不是只赚不赔买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文章作者:佚名 录入时间:07-09-22 09:03:57
“现在的价格太高了,有些作品已经不是物有所值了。”谈到国外收藏家面对中国艺术品时,篆刻家徐云叔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虽然艺术品领域的泡沫并不像房地产和股市那么引人注目,不过已经影响到这个市场的发展,在2006年,艺术品市场就吞下了非理性繁荣的后果,成交量急挫40%。 徐云叔告诉记者,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齐白石作品仅在人民币5000元以内。到2000年,价格已在10万元以上了,上涨了20倍。油画也屡创奇迹,如刘小东的作品《儿子》,2000年以人民币15.4万元成交,而在2005年中国嘉德秋拍时,该作品以198万元高价拍出,5年内增值了10倍多。高回报自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兴趣。 不是收藏热,而是投机热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已经达到70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年交易额近200亿元,而且这两个数字还将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递增。发展速度超过拥有百年艺术品收藏史的西方。 面对高速发展,关于收藏热健康与否的疑问随之产生。 中国嘉德拍卖行的油画艺术总监刘刚担心,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得太快会导致“营养不良”。比如西方绘画从印象画派到当代艺术的发展,中间经历了野兽派、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众多阶段,过程条理清晰、年代分明。而内地的发展却是“跳跃式”的,中国书画未经过渡便直接跨越到当代艺术。这样一来,不仅中国当代艺术本身变得纷乱庞杂,对藏家鉴赏力的培养也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 徐云叔说,西方的藏家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也较为稳定。大多是专业人士,比如律师、医生、或者会计师等。收藏也多是个人喜好。“而内地则多以投机为目的。很多人春拍买进一幅画,秋拍就卖掉了。现在市场好,很多人出价不理智,认为不论哪幅作品只要买进来,过段时间肯定会涨。” 《海上收藏世家》以及《收藏大家》两书的作者郑重先生总结下来,搞收藏首先要有闲钱,其次要有兴趣和眼力,再次是要有时间。“过去类似张元济那样的收藏家在藏品上所花的钱跟其总资产相比,九牛一毛,现在不同,很多人甚至贷款来买画。” 刘刚指出,现在内地的当代艺术品市场,正是被投资者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样一来,问题接踵而至。首先是艺术精品流动的周期缩短。国外一件藏品在藏家手中停留的周期一般都在10年以上;内地,这个周期只有2~3年甚至更短,短到在上海买进后一转眼就进了北京的拍卖行赚取差价。市场发展基石——藏家对艺术品的欣赏和保护意识却没有建立。同时,浮躁的市场会诱使更多人加入“投机”行列,蹿升的价格是繁荣还是虚高无人深究。 而价格,正是目前艺术品收藏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徐云叔说:“国外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大拍卖行有200多年的历史,自己决不会参与拍品炒作。但内地拍卖行和委托人之间常会存在一种默契。” 所谓默契是指,内地一些小拍卖行常会允许委托人在拍卖会上与买家同场竞价。如果有人出价,则拍品顺利以高价拍出;如果无人接盘或出价达不到预期,委托人则虚报一个价格,再原封不动将拍品带回家,只是在成交记录上平添了一笔高价记录,而拍卖行也因此提升了业绩。 而至于成交价和原价之间的“差价”,其实是双方合作造成的虚价,造成市场繁荣的假象,吸引更多投机者进入。
·上一篇文章:新闻视点 中国艺术品市场吸引世界资本目光
·下一篇文章:揭开艺术品评估工作面纱 呼唤权威与诚信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79229357KBB625EGBH3GB13J38E3.htm
相关内容
马健 |
佚名 |
佚名 |
朱立彩 |
于娜 |
周玮 |
杨逸 |
何欣荣 |
樊曦 |
刘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