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品投资:“金矿”与“垃圾”并存
来源:解放日报 文章作者:顾咪咪 录入时间:07-12-11 08:54:06
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在海内外急速升温,也由此备受争议与质疑。今年秋拍开槌之际,当代艺术品究竟是“金矿”还是“垃圾”、当代艺术品屡创天价是否物有所值,这些话题更是成为收藏、拍卖、美术界广为关注的热点。 “金矿”与“垃圾”并存 当代艺术品并非一开始就像如今这般走红的。2005年前,当时国内绝大多数当代艺术作品无人问津,作品价格在低位徘徊。随着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双年展的影响力不断扩展,尤其是2006年初,张晓刚的《同志120号》在纽约苏富比春拍以97.92万美元一炮打响后,拉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飙升的序幕,并由此带动岳敏君、方力均、刘小东等人画价的猛涨。北京保利去年秋拍,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创下2200万元的新天价,当代艺术品从此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行情的整体升温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作品的鱼龙混杂,不少毫无艺术性可言的作品也趁机“搭车”,“垃圾”作品也屡见不鲜。尤其是一些青年画家追逐“时尚另类”,沉迷于玩弄符号、政治、血腥、愚昧、煽情等元素;或是矫揉造作,玩弄肤浅的小把戏,视“丑态图像”为个性,当代艺术的独特语言被“观念模式”所取代。 价格飙升源于“炒作” 与中国传统艺术品先有商品、后策划营销的模式不同,当代艺术品往往是先有策划,而后生产商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形式的艺术收藏不再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投机。 专家指出,对于市场而言,有投资就有投机,泡沫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特别对于新兴市场来讲尤其如此。但也应看到,由于艺术品市场的不规范因素而带来的诸多不健康成分不容忽视。尤其是当代艺术品中的部分油画价格暴涨,与西方一些画廊、机构的策划分不开。多年来,一些外国资本利用展览、拍卖场的平台,引导、制造价格,使部分当代艺术品价格“出口转内销”,从而波及到国内拍卖市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海外资金的刻意“哄抬”造就了“天价”。 收藏艺术品须分清良莠 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专家提醒,在购买收藏品时,要“多思考、多看,慢出手”。艺术品与普通商品不同,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面历史的真实镜子,要分清艺术品的“良”与“莠”,不盲目吃进“垃圾”作品。关注真正艺术家的创作,认识他们的价值,才是收藏者应该学习和努力的方向。(顾咪咪)
·上一篇文章:俄罗斯油画收藏行情看好
·下一篇文章:跻身“千万元俱乐部” 陈丹青:这是有钱人的把戏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712118546JA67J36IB447JJ988A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