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敢问路在何方

民间收藏:敢问路在何方


来源:中国刺绣网  文章作者:佚名

2010年12月3日,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展示即将在“老大师与英国绘画”中拍卖的绘画作品。

2010年11月20日,贵阳,一次免费“鉴宝”活动在贵州省博物馆举行,收藏爱好者蜂拥而来,参与鉴宝。

    12月4日,浙江横店首次拍卖会开槌,时隔两天,北京保利5周年秋季拍卖会落槌。自11月以来,这样的槌声在我国南北各秋季拍卖场此起彼伏,天价交易频频传出。在这些耀眼的拍卖场景中,民间收藏家特别活跃,他们藏品丰富,目光敏锐,为我国的收藏文化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心中也自有一份难言的苦衷。

    艺术品市场,如今是中国文化交易中最惹人注目的地方,近些年来,这里的成交额持续飙升,仅今年上半年就与去年全年持平,而11月以来的秋拍成交价更是不断刷新人们的历史记忆。嘉德拍卖场,王羲之《平安帖》以3.08亿元成交,李可染《长征》的成交价也在上亿;华辰拍卖场,一幅《幸福渠》的价格可以达到4592万元;保利拍卖,仅古代书画夜场的成交额就有12.5亿元;横店拍卖会是首次举办,名声尚未传开,首场也有76笔成交,成交额在2000万以上。中国目前已有拍卖公司3000家左右,拍卖师4000人左右,而在几年前,拍卖行对大多数人而言还很陌生。如此红火的拍卖,又与收藏密不可分,没有艺术品收藏,也就不可能有拍卖。

    行走在各大小拍卖场,你会发现,民间收藏家,也就是私人收藏家十分活跃,力量日益壮大,据统计,目前民间收藏家已达数千万人,他们不但资金雄厚,而且手中的藏品也非常丰富,其中不乏珍品。不久前,一个清乾隆年间制造的粉彩镂空瓷瓶在伦敦被一名中国私人收藏家以4300万英镑成交,还不包括佣金,尽管此举争议很大,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他们的底气。民间收藏家中还出现了一些如马未都这样的社会名流,对引导民间收藏、保护民族文化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热情为何如此之高

    回报率,升值率,还有文化雅兴

    “民间收藏可以成为很好的投资项目,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20%,已经超过了风险系数较高的股票和房地产,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而且正在吸引金融资本的介入。”最近在浙江横店举行的“中国民间收藏文化创新论坛”上,一份公开的数据这样显示。这大概就是民间收藏热持续升温的重要原因。当然,藏品还可以寄托自己的文化雅兴,陶冶艺术的情趣,成为一种把玩的对象。

    民间收藏家的收藏目的,大致有三类,一是为了升值赚钱,二是文化情趣,三是兼而有之。其中,最多的人是第三类,只是每个人的侧重不同罢了。横店收藏协会会长余皖生40多年的收藏经历很能说明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就开始了收藏生涯,因为台湾的舅舅来信劝他收藏点中国瓷器,说这对未来的人生有益。但当时的收藏实际是埋藏,根本不敢示人,直到90年代之后文物市场开放了,他的收藏才有了回报和升值的可能。像他这样,先是文化收藏,后又产生了财富收藏的人有不少;另外还有较多的人,先是跟着潮流以收藏作为赚钱的途径,后来时间长了,相关知识多了,渐渐又出现了文化的兴味。也有些收藏家之所以收藏,不仅是出于专业爱好,更是出于一种情怀,为了收藏过着节衣缩食的清苦日子,被戏称为“富裕的穷人”。

    轻视来自多年成见

    其实他们资金多,消息灵,周转快,流通便

    虽说民间收藏队伍壮观,但在很长时间里却受到轻视,甚至鄙视,人们更相信博物馆收藏、机构收藏,认为这样的地方保险,有实力,有专业眼光,有良好的保存条件,更有国家赋予的信誉。

    “人们的惯常思维往往重政府收藏,轻民间收藏。事实上,这个观念有失偏颇。”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希清说,“即使从历史看,民间收藏对文物的保护和贡献也不低于官方收藏。”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许青松总结说,官方收藏精品多、专家多、业务强,而民间收藏资金多、消息灵、流通便。一些专家还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民间收藏蓬勃兴起,对这些人千万不能小觑。他们收藏的东西不仅数量比官办博物馆的藏品多数百倍,而且质量也不差,有的甚至是官办博物馆里所没有的稀世珍宝。所以,准确看待民间收藏的价值,使民间收藏与官方收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对中国文物和艺术品收藏的发展只会产生推进作用。

    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逾万家,各类专题和系列收藏500多项,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5亿元人民币,地下交易更是无法统计,而且涌入的人数、资金越来越多,势头很猛。有人估计,民间现有藏品约数十亿件,每件按500元保守估算,价值就非常可观,盘活这一民间资源,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进步。

    收藏经济遇到“麻烦”

    法律地位不明确,假货大行其道

    许青松将当前的民间收藏概况总结为:“成果丰厚、伤痕累累、前途光明”12个字。所谓伤痕累累,就是说,与许多新兴行业一样,民间收藏也遇到不少“麻烦”。

    收藏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行当,藏品鉴定要求很高,但目前缺少权威机构,使很多民间收藏品的鉴定过于依赖少数知名专家,而不同的专家又往往会得出不同的鉴定结果,民间收藏品因此常常真假难辨。

    在收藏品鉴定中乱收费、乱发证书的现象也很严重,有人在文物鉴定中将真文物鉴定成假文物以便携带出境交易,也有人把假文物鉴定成真文物再回到国内炒作。

    民间收藏最好的归宿就是让收藏存入博物馆,既保护了文物,又向全社会展示开放,马未都等人的私人博物馆已经成为著名的博物馆。但是各地逐渐出现的民办博物馆,目前还难以将其当作产业来运作,达不到“以藏养藏”的目的。人才和资金短缺,使私立博物馆面临巨大压力,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民办博物馆很难从银行得到低息贷款,大多只能靠卖藏品艰难度日。而私人博物馆在许多国家十分普遍,大多能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植和鼓励。

    因为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我国民间收藏品向社会展示的渠道一直不畅通,致使民间收藏品交易很多只能在地下进行,偷偷摸摸。这既遮蔽了文物的价值,也降低了文物的社会意义,而且让文物市场的透明度、可信度大打折扣。昆明的收藏家赵根山从事收藏已有30多年,手上有几千件藏品,他希望人们注意,与我国民间收藏目前的窘境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海外收藏界正在顺利涌进中国收藏市场。

    民间收藏最大的问题是“盲目”、“无知”和跟风,这让许多人的收藏不是亏损严重,就是受骗上当。这也是许多专家的看法。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书画收藏之“藏”的学问
·下一篇文章:收藏不能不讲究文化品位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oucang/1012120463B117JH0CIGE450I0127C.htm